崇仁是个千年古县,是江西的理学重镇,而崇仁河在时光里的叙述和表达更为悠远绵长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河流孕育了村庄、阡陌、炊烟,也孕育了那些追逐着浪花沉浮的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塅家车古村便是崇仁河曾经的骄子石狮祠堂家谱族谱。
此刻,繁华和喧闹骤然被岁月的屏风挡住,倏忽间,我似乎穿越到了明清时期石狮祠堂家谱族谱。眼前是麻石、瓦片和青砖组建的世界,无数飞檐大宅怀抱着阳光,却依然浸透着冷寂,一切与现代乡村迥异,充盈着一种魔幻般的色彩。
一棵古樟摇曳着春风接纳了唐突的我们,一座六百多岁的村庄默默与我们对视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曾经恢弘壮丽的谢氏宗祠,如今仅剩一对石狮和两块旗杆石聆听鸟雀的啼叫。像许多古村的命运一样,塅家车的如花容颜和青春妩媚被光阴带走了,谢家子孙纷纷搬迁到新居,或远走高飞,愿意陪伴这些老建筑的,只有灌木、野草和无名的花朵。鸟鸣显得格外清脆和落寞。没有人记得当年崇仁河畔舟车辐辏、商贾如流的情景,没有人记得庭院楼阁里的欢声笑语、氤氲茶香,那些风雅、从容、闲适的慢镜头,成为回不去的记忆。
不远处,村东头的路口,耸峙着一座贞节牌坊,它通体呈青灰色,造型端庄,镂花精美石狮祠堂家谱族谱。仰视,隐约见横梁上刻有字样,其内容是:赐进士出身工部虞衡司郎中加三级臣谢兰生之妻陈氏节孝坊。自然,我听到了一个凄清的故事,这种故事在传统中国比比皆是。如今,贞节坊犹如一件落伍的器物,唯有蒙尘,唯有任凭风雨摆布。我们已然无法理喻那些先人的价值观念和抉择,正如我们已然无法读懂一座古村风干的心事。
牌坊的左前方,是一口“松江古井”,松江是塅家车的旧名,因临江水、多松树而得名石狮祠堂家谱族谱。阳光照亮井圈,而古井早已失去汲水的故人。牌坊之后,是一面加油保持尊严的青砖墙体,它戴着枝枝丫丫编就的冠冕,穿着青藤、野草编成的鞋子,倔强地挺立在原地。在崇仁县作家协会主席杨志海和青年作家罗园芳的陪同下,我背负着这面墙的注视,缓缓进村。
高墙无语,翘角有意石狮祠堂家谱族谱。青石板路上,终于响起脚步声。其实,我内心还是担忧惊醒什么,即便对一棵车前草,也生怕打搅了其梦想。所有的建筑都在酣睡,塅家车古村正深陷于一个又一个悠长的梦想之中。宅院像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把儿女们弄丢了。
杨志海的话语如同其创作的诗歌,十分节制石狮祠堂家谱族谱。这些年,他不止一次来到塅家车古村,徘徊于这些错落有致的建筑间,渴望打造一个文学艺术的世外桃源,然而,终究无奈而归。空荡荡的村落里,只有罗园芳的高跟鞋与无名鸟对歌。
好不容易寻觅到“自得居”,那匾额依旧,似乎在为我指点迷津石狮祠堂家谱族谱。瓦片上跳跃着阳光的花骨朵,漏下的斑斑点点,恍若花瓣的碎骨。曾经显赫威严的“大夫第”“司马第”基本只剩下门面,其身后的宅院湮没于时光的隧道中。至于传闻中的“稻香居”“起凤园”,一时间未能觅得,也罢,且让它们继续幽居于传说的天地里吧。
所幸,不管如何,塅家车的骨架仍在,就好比面对恐龙化石,那种君临天下的威仪依旧让我们心生敬畏石狮祠堂家谱族谱。这些陋巷,这些伤痕累累的建筑,仿佛一朵朵干花,无论沧海桑田,我们还是能够从某个点上感受到那些灿烂的笑靥。阳光永远是高明的画师,在墙壁上画着树影,在木门上留下唇印,在开阔地带奢侈地泼去一派金色波涛。变得温暖的塅家车似乎暂时明丽起来,汹涌着一种兰卉般的气质。我忽然想,跟着尘埃里的光老去,或许,不失为一种惬意。
在28号民居里,意外遇见刚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谢谷江、邹雨英老两口,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在厅堂里落座石狮祠堂家谱族谱。这时,一只黄狗小跑着过来,乖巧地趴在邹雨英的身边。杨志海、罗园芳用方言跟老人聊天。我大概听明白了,老人习惯了这儿的一切,舍不得离开这座宅院。他们每天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侧门外的厨房里升起炊烟,为塅家车保留着人间温度,也向外界传递着某种信息。
日头渐渐悬于天穹正中,阳光明晃晃地从天井奔泻下来石狮祠堂家谱族谱。静静仰看着那个长方形的天空,静静地聆听着鸟鸣从瓦片上滑落,我陷入冥想之中,塅家车的身体里仿佛有一条结冰的河流正在苏醒,那些波光里,闪耀着一代代谢家子弟期冀的眼神。他们一定在暗示什么,他们一定在传递什么,他们一定在诉说什么。我坐在一条船上,却不知该如何打捞。
或许难得见到来访者,谢谷江急急地往外掏出满肚子的话,那些话好像一尾尾活鱼,游入塅家车的河流里石狮祠堂家谱族谱。一边的邹雨英则微笑着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或许,他们是塅家车最后的留守者。或许,他们也是鱼,终究要游进塅家车这条河流的深处,化为某个谜。
在邹雨英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崇仁河畔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浪花即将淘尽春光,却淘不尽时间,更淘不尽塅家车的往事。我的眼前,浮现着乡民们建造“黄洲桥”的情景。两岸的绿呵,遮掩了大地的伤痕。万物都有使命,有的是过客,有的忙于劳作,有的奔波于布道路上,有的则做着记录者。
看着乐呵呵的邹雨英,看着那头白发,我莫名心酸石狮祠堂家谱族谱。
此刻,我愿意为塅家车写下这样的一行文字:崇仁河走得再远,也装满你的乡音石狮祠堂家谱族谱。
浯漳的祠堂
浯漳是众水的女儿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浯水、漳水缱绻交集,合欢成西宁水,最终投往崇仁河的环抱。浯漳村便镶嵌于几条河流的约会之处,仿佛一颗日夜被流水洗濯的明珠。
从崇仁县城出发,汽车劈开叠翠的群山,穿越缭绕的云雾,直奔相山镇的浯漳古村石狮祠堂家谱族谱。田地如皴,村郭点点,好像疾行于水墨画中。陪同我的青年作家罗园芳介绍说,浯漳最大的看点是古祠堂,盛时多达六十二座,如今保存完好的依然有十座之多,是一处名副其实的祠堂博物馆。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山重水复处,那些陈姓子弟,该是怀着怎样的心境、抱着怎样的虔诚,才在偏僻一隅成就了一个家族的传奇?
第一个奔入我眼帘的祠堂叫“伟菴公祠”石狮祠堂家谱族谱。令人惊讶的是,其门楼竟然是中西合璧的样式。原来,曾经的石质浮雕在清末民初倒塌,族人在重修时吸纳了西洋风格,这不经意间的举动,使得中国的戏文人物与拱券门窗跨时空握手,谱写成一曲凝固的音乐。薄薄的阳光抚摸着墙体,我感受到了祠堂的孤兀和落寞,它好像一位刚刚淡出公众视野的长者。门前,是一溜烟熏火燎的民居,层层叠叠的瓦片似乎在低语。远山裹着一袭轻烟,那青黛色眼见得是愈来愈淡了。
天井染绿,墙面漫漶,木柱皲裂,空荡荡的伟菴公祠里,我披着时光的尘埃丈量步子,确切地说,是在丈量心情的宽窄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我没能赶上陈氏一脉的盛宴,对于曾经的鲜活、芳华、争执与相敬,无人留下视频、影像和文字,光阴深处,公祠更像是洪洞县的老槐树,为游子留着念想,为灵魂留着栖息的处所。
“舟性祠堂”也守望在老街上,其门楼基本保持原貌,称不上高大壮丽,门口蹲着两头石狮,门槛为长条石,凹凸不平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我意外的是,祠堂里如今还住着人家,墙上挂满图画。一位老人斜坐于那把藤椅之上,打着盹,任凭春风入室逡巡。浯漳是一个需用心品味的地方,许多老人喜欢在冥想中静静听着市声起伏,将古村的一砖一瓦刻在心扉,永远不愿舍弃。在时光中,一代代浯漳人悄然完成接替。
很多年来,不宽的老街成为村民赶圩、交流的场所,吃的、喝的、玩的、乐的,扎堆儿齐了,家家户户仿佛过大年一般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沿街的祠堂被弥漫的烟火气息所簇拥,不再是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面孔,而多了一分亲切。与其说将祠堂排列于小街上是彰显先人的功业,毋如说,善解生活本意的浯漳人找到了一条与祖先平常对话的捷径。
翻越时间的山岭之后,浯漳的祠堂渐渐淡化了原本的功能,而今的“贡公祠堂”的内部便变身为一家超市石狮祠堂家谱族谱。作为明代的遗爱,这个祠堂的石门楼不可谓不富丽堂皇,周身几乎雕刻满了“龙凤呈祥”的图案,而“凤凰衔梅”“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这些祥瑞的符号,只不过是其间的锦上添花之笔。几个女人坐在门槛内外闲聊,两串红灯笼迎着风晃荡在她们的头上。没有谁能猜测到我此际的心情,能够与一座数百年前的建筑对视,我是多么的情难自已。透过那些无言的雕刻作品,我看到了一张张如花笑靥。
陈氏大宗祠应当算得上是浯漳村里的“头把交椅”,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布局、气场,都可圈可点石狮祠堂家谱族谱。这儿现在成了村里人休闲的去处,大伙聚集于此,打牌,看电视,喝茶,谈天说地,各得其乐。宗祠里有个巨大的天井,几只鸡正在鹅卵石、苔藓之间觅食,发出咯咯的声音。罗园芳招呼我过去看天井的地面,原来,正中部位赫然是一个由细小的鹅卵石构成的太极图。这些鹅卵石自然来源于浯水、漳水和西宁水。大堂两侧的柱子上,刻写着一副对联:“不大场地可国可家可天下,平常人物为将为相为宦臣。”想来,逢年过节之时,这儿会搭建戏台,在婉转的歌喉里,浯漳人从现实进入梦境。
我蹲下身去,用手机拍摄柱础上的雕刻作品石狮祠堂家谱族谱。古人可以将日子过得如此之慢,即便是一个石柱础,也要精雕细琢,让亭台楼阁、植物灵兽活在雕刀之下。我能想象,功成之日,那些民间匠人一定会抬起头,向人们绽放出一张汗津津的笑靥。这笑靥,感动着曾经的浯漳人,也感动着我这个迟到的异乡游子。
披着夕照,我走出陈氏大宗祠,忽地被一幕情景攫住了柔软的心石狮祠堂家谱族谱。不远处,罗园芳正站在一排旗杆石前,慢慢逐一摩挲过去,像在抚摸着自己的学生,脸上浮着一丝微笑,抑或一种怜惜的神情。我其实也有这种冲动,想把浯漳所有的古建筑用心抚摸一遍。
我们一同走过“云程门”,半晌没有说话石狮祠堂家谱族谱。大大小小的青石和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往高处铺就小径,深处,传来男人的咳嗽声和女人叫唤孩子的声音。小径越来越窄,巷子越来越幽长。不知不觉,深陷九曲巷的迷局之中。巷中的房屋好像出自同一模子,形同众多的孪生兄弟姐妹聚集,高矮一致,结构相仿,大门相对,曲折,幽深,组合成一生也走不出的江南小镇。被风雨剥蚀的砖墙,被野草夹拥的鹅卵石道,被时间描绘的门楣,构就一幅幅清美的画面。
黄昏已经来临石狮祠堂家谱族谱。四周的山峰默默围护着浯漳,神色严峻。居高临下看去,一幢幢苍苍古建筑依然亲密地簇拥在一起,有祠堂,更多的是民居,它们像生生不息的陈氏子弟,倔犟地守住最后的乡愁。
我用手机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短句:“九曲巷里,没有谁叠罗汉 / 赶了那么久的路程 / 有的事物,终归要散了 / 一棵野草的复活 / 显得如此惊心石狮祠堂家谱族谱。”
华家村的门坊
“走遍天下路,不及华家渡石狮祠堂家谱族谱。”这是崇仁县历史上馈赠给华家村的美誉。
华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世代名家辈出,不过,在江西四千五百多万的人口中占比不算排前石狮祠堂家谱族谱。对于崇仁古县来说,位于白路乡东南部的华家村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汽车载着暮春的风和漫野新绿沿着崇仁河一路疾驰石狮祠堂家谱族谱。一座座村庄仿佛碧野中的彩色积木。我在想着理学大师吴与弼奔走于这片沃土上的身影,先生去世后,便长眠于这汤汤河水畔的某个山冈上。忽然,汽车像滑翔的蝴蝶,轻捷地停靠于河堤下的一处空旷之处。
波光潋滟的水塘石狮祠堂家谱族谱。缄默庄严的门坊。挤挤挨挨的古民居。不是华家村,还能是何地?
崇仁县作家协会主席杨志海、县文史专家黄勇辉下车后,用方言交流了一番石狮祠堂家谱族谱。见我一脸迷惘,黄勇辉叹息说,有段日子没有来,又有老建筑没了。我顿时一阵欷歔。
从华氏宗祠往前行不多远,便是“世大夫第”门坊,其背面,刻着“江州衍庆”四字石狮祠堂家谱族谱。门坊的修建时间为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于人为破坏,曾经的石雕作品多已化为尘埃,残余的花纹如同特殊的胎记,让人惋惜。据族谱记载,华家村这一脉来自东晋江州路,其管辖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福建两省。通过这座门坊,华家村的子弟似乎可以眺望到千年前先祖们沐雨栉风、筚路蓝缕的创业身影,记住历史,更懂得珍惜。
往西不远,耸立着“平原旧家”门坊石狮祠堂家谱族谱。这座门坊初建于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修于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据记载,华氏的远祖是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县)人,在村口醒目处设计此建筑,有不忘祖地的意思。庆幸的是,度过风雨劫难,“平原旧家”门坊依然保留了不少雕刻作品,有福禄、吉祥人物,有孔雀、梅花鹿、蜜蜂、猿猴等动物,也有生动流畅的纹饰。门坊的背面,则刻着“文明气象”字样,上有一块浮雕,分别是耕作者、垂钓者、挑柴者和苦读寒窗者,寓意“渔樵耕读”。这是传统中国乡村的浓缩版。
杨志海绕着石坊走了一圈,忽然,他指着水塘对面的那片林木和房舍,目光变得无比柔和:“我的外公外婆就是那个村庄的,与华家村是邻居,我小时候经常在两个村子之间跑来跑去石狮祠堂家谱族谱。那时候,古村的建筑是多么的迷人。”
风将阳光吹落在水面,波光斑斓起来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我很是羡慕杨志海的童年,能够在古村生活、成长、游戏,每天陶醉于雅韵风情,是一件多么值得回望的事情,是一种多么骄傲的资本。在我看来,哪怕轻轻触摸着那些凹凸有致的雕刻,也足以快慰平生。
村道幽深,草木疯长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我们将树影披在身上,瞬间又还给了高墙。鸟叫是华家村最亲切的声音,恍惚间,我以为这是方言味浓厚的接头暗号。抑或,鸟在寻觅那些远走的华氏子弟?
一排高大宏阔的老宅院呈现于右前方石狮祠堂家谱族谱。墙上,挂着崇仁县人民政府制作的“江西传统建筑”铭牌,我近前一看,一曰“通奉第”,一曰“进士第”,二者连体,都是三幢直进,大门庄重,两翼高墙相连。通奉第后面,还建有“稻香深处”“趣园”等,是当年藏书、休闲的处所。一间间房屋亲密地牵手,组成一个蔚为大观的族群,一直绵延至崇仁河畔。曾经,有多少人慕名而至,又有多少人梦碎华家村,再高光的盛宴,终归烟消云散。
漫步于空荡荡的大宅子里,我们默默寻找那些窗棂门雕间的幸存物,用手机拍摄着那些时光的遗存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无数事物仿佛飞扬的尘埃,瞬息之后,重新回到原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华家村那些鲜活的细节,华家村那些琅琅的读书声,华家村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悉数被我们眼前的旧建筑储藏在隐秘处,无人知晓通道入口。我踮着脚尖,仰拍着一簇马头墙的飞檐,它们犹如一张张凝望天穹的面孔,痴绝的模样令我心疼。
一块刻写着“竹苞松茂”的匾额吸引住了我的目光石狮祠堂家谱族谱。耳际,似乎传来谁的吟哦:“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祝福的声音从《诗经》出发,数千年从未改弦更张。念着念着,韶华没了;念着念着,故乡远了;念着念着,华家村寂寞了。曾经多么风华绝代的宅院,再多的祝福也没能挽留住它们如草木葱茏般的笑靥。
镜头里,忽然出现一只猫,它满载着阳光,敏捷地穿过灌木、废墟,钻进附近的“福神庙”中,那些跟着阳光和春风奔跑的树影被挡在旧墙上石狮祠堂家谱族谱。杨志海、黄勇辉也看到了这一幕情景,他们不约而同地朝着福神庙的方向发呆。人到中年,才发现事物是立体的,也是历史的。至少,在华家村,我有如是感觉。
已是向午的时分,崇仁河抚摸着华家村的脸额,发出低沉的吟唱,也许,还是《诗经》里的腔调:“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石狮祠堂家谱族谱。”
回望古村,我感觉到自己的笑靥正在一点点凝固石狮祠堂家谱族谱。
热文推荐
新华全媒+|再访鄱阳湖旱区:冬修水利备春耕
新华全媒+|再访鄱阳湖旱区:留住候鸟过冬口粮
新华全媒+|巡湖石狮祠堂家谱族谱,守护大湖的生态精灵
来源:《江西水文化》编辑部
作者: 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