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之秋九月,載荚弟伯善,适青林书舍宁国祠堂家谱族谱。退然言,若不胜起而礼之。△帙披阅,始知义门家谱,吾堂兄德菴之重修,命厚校正,序以乘后。予性最愚且鲁,不学无术,惟是学业文字只为科举所鼓动,得窥一斑。抑以气质所拘,论至卑弱无甚驚。若夫词章诗赋,不得其门而入。况谱之为序,录以乘世,必得大家作方可。虽然祖宗源流世系之所在,尤厚之所当究心者也。奚容于嘿盖常闻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傳。
稽之于谱,我陈氏之先,以国为氏宁国祠堂家谱族谱。逮东汉始祖太邱长,讳实,自亳迁居九江庐山麓。至唐開元,三十一世祖讳旺,自江州徏德安敷浅源之胜。△△渡,四十六世祖彬,随父任岳州潞判。居今饶溪之东山焉,溯流而源,世非一数。其餘官誥仕宦之繁,甲弟缙绅后先相望,悉详于谱,歴有可覌。如宋司马胡公旦,有以纪其端。翰林李孟達,有以序其后。與直世代名儒,争慕忻言筆力鋒鋭,△△朱殷序歟、誌歟、詩歟、跋歟,體無不備,備無不藇。俾義門之風揄揭昭著灼人耳目,是谱之作,其来固远,先人用心亦己至矣!
今自岳陽祖彬而下,至厚已十六世,厚之下,又三世矣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族盛人众,分居散处雲仍愈貌△智不同,苟不修譜系,以明親疎、长幼之序,△何以纪其世数遠近者哉。
德菴兄弟,自幼颖敏,习尚诗书,素履堅貞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正德中,受知於郡,太守李公,敦念耆德,致書請欵,虚席以之,堅卧不起。
吾先子泉峰,體認家譜纂集未幾,先生則晨昏持谱,從詩講究得以倾畧受慕深切,因悲△△之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故家鉅族,誰無本源,歴世既遠,支派愈分,盛衰存殁不齐,婚丧不知。慶弔患難,不相護恤甚至强凌衆暴,尊卑蕩然,相視秦越,皆由譜学不明之故耳。可勝嘆哉!
自是德菴△△積嵗手不釋卷,取集族人字、行、殁、葬,△△姪氏出立继嗣攟摭靡遗,迺能系之於谱宁国祠堂家谱族谱。祖彬而下,一十九世,立例有法,列圖有序,世系明,昭穆定。第長幼,殺親踈,美善懲惡,簡而不遗,詳而不畧,誠得修譜之家法。尊尊親親之心,油然興起。敦義之风,不亦彰△△。噫,先人植德固厚,先生今日復培之,△△△勢利本源之忘者,萬萬不侔直可以見孝子仁人之用心,而一時名教,卓然無愧焉者也。然則譜,固不可以不修,而修之亦未可易為也。黄澹菴先生曰:无谱,非贤不作;有譜,非賢不傅。又曰:作史以直,作谱以實,而后可以傅。△△△正倫冒認城南之族,取笑當時。
吾義門家谱之修,自古迄今,無妄冒之謬,質諸前而有光,施諸後而有法宁国祠堂家谱族谱。蓋無黍於信史踵芳躅於歐文忠公者也。歴兹以往,衍方來之慶於無窮。顧不肖,不敢不望於後世子孫之賢者!
是為序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明嘉靖己丑秋九月重陽日,後裔嵗薦孫、原任慈谿县丞,仲厚 顿首序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陈晖昆注:
1、《义门重修族谱原序》,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己丑九月重阳的手稿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序文作者陈仲厚,抄写人为陈德菴。该文距陈仕昴、陈渊的三修谱,时隔一百年。从现有资料看,本届谱,应是岳阳饶溪陈氏的“第四届”,或亦是后来谱书散失,后人没有作为正式届次认定。本届谱,实际主纂人是陈德菴,陈仲厚为写谱序的人,两人都是饶溪第十六世,其后人今居岳阳县新开镇硃砂桥村陈兴隆。本序文,是陈德菴誊录的“底稿”。本谱,现仅存序文三篇。
2、陈仲厚:《弘治岳州府志》载为乡贡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他自称“岁荐孙”,与官方文献一致。陈仲厚在浙江慈溪县丞任上还乡后,在青林洞立馆授学。进士陈璨、谢登之皆从其教,撰序时年72岁,76岁去世。
3、先子:泛指祖先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此处指陈仲厚的父亲陈泉峰。
4、相视秦越:秦、越,是春秋时两个相隔很远的国家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此处是相见后彼此陌生。
5、若不胜起而礼之:见到伯善来到青林书舍,很欣喜地退后一步,对他讲:我因身体欠佳,没有起身到屋外以礼相迎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6、至唐开元,三十一世祖讳旺:唐开元,是“唐开元十九年(731)”的简称宁国祠堂家谱族谱。讳旺,陈旺是迁居到德安县敷浅源的始祖。
7、本文对岳阳祖宗,只提及了“岳阳祖彬”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叙事,只讲了本届叙谱的关联人。
8、△△渡:应为“太祖南渡”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建隆四年(963),赵匡胤遣大将军慕容延钊从襄阳出兵过长江,平定湖南地区。太祖南渡,即宋太祖的军队南渡长江。特别说明的是,后人在传抄时,将“太祖南渡”写成了“高宗南渡”,这是地域和时间错误。到“高宗南渡”时,岳阳陈氏有陈宁国、陈广平父子两代为将,距陈嶽来岳阳做通判和陈彬定居,已相隔了北宋这一个阶段。
9、受知于郡,太守李公:指正德年间的“李姓太守”李锐,明代官职的称呼是“知岳州府事”,口语和文字习惯尊称为太守或知府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李锐很看重陈德菴兄弟的才德,请他们担任某一项工作,被谢绝了。李锐,是江西安福县人。
10、甲弟,弟为“第”,即科考中举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11、从这篇谱序宁国祠堂家谱族谱,至少能了解到岳阳陈氏发展史上的三件重要事情:
(1)唐开元年间宁国祠堂家谱族谱,陈旺徙居德安县敷浅源,成为后来的义门陈氏始祖;
(2)岳阳陈氏一世祖陈彬,是岳州通判陈嶽(次)子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3)公元1529年,即嘉靖八年,饶溪陈氏第十六世陈德菴,耗时数年编纂成《义门族谱》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是年九月重阳,十六世孙陈仲厚为族谱撰序。至谱成,人口已发展到了第19世。
12、载荚,人名,即陈仲厚同宗的陈载荚,《陈氏族谱》墓图上现有“载考公”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伯善即陈伯善,是陈载荚的弟弟,他到青林洞书舍,向陈仲厚送陈氏族谱稿,并请其为谱书写序言。
13、嘉靖七年,岳州知府萧晚葺陈一发寿星堂,并祀陈一发为乡贤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其时陈家联络人正是在青林峒任教的陈仲厚,可陈仲厚只字未提,可见其人品高洁。
14、关于弘治《岳州府志》:该志书稿于弘治元年(1488)完成,并于当年写有前序和后序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可一直到嘉靖十一年(1532),才编辑成书。故中间44年间的事,在“岳州府卷”这部分中补录了一部分。考虑到序言是44年前所写,历史上依然称“弘治《岳州府志》”。之所之,关于陈兴隆四世孙陈伯厚于弘治十七年中举,也写了该志书。该志在1988年5月之前,仅存一套藏于浙江宁波天一阁。岳阳市政府于1988年4月才拍摄一套回来复印。1990年才有影印本传世,2017年津市人物局和岳麓书社才出校刊简体字本。故光绪十七年编《巴陵县志》时,县志办也没有人见过这部书。而我,是1999年岳阳市志办罗岚女士送一套复印本(当时还缺一册),才得以阅读和珍藏。由此可见,陈氏前人编谱要搜集重要资料是何等艰难。特别说明的是,陈仲厚参了弘治《岳州府志》的后期出版工作,其校注地正是饶溪老家的青林书舍,刚好志书付印他就谢世。
15、迄今所发现,陈仲厚当年所校并作序的族谱,仅存三份序言,“仲厚序”居其一宁国祠堂家谱族谱。而我,二十年前得此“孤本”,今族谱新编才予整理并公之于世。既告慰先贤,又便今人借鉴、后人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