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昆
中国历史上,五代以上同居、收益支出统一分配的家庭,经中央政府核实后,旌表为“义门”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作为全国典范,先后有“义门张氏”“义门王氏”等20余个大家庭创造义范、享受殊荣。
江州义门陈氏,自唐僖宗中和四年(884)首蒙旌表,到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奉旨析烟(又称“嘉祐分压”),义门历史和荣耀存续了179年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历时三个甲子的“义门陈氏”家风文化,成为唐宋时期民间最受称道的家族之一。
岳阳陈氏,出自江州义门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在北宋期间,进士陈嶽出任岳州通判,15年后才退休回到了德安县清泉社石桥庄的故乡。他让次子陈彬(字彦纹)留居,成为岳阳陈氏一世祖。
陈嶽在岳阳,在辅佐(一把手)知州的同时,忠于职守勤于民事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每一届三年考绩,都被同仁点赞并申请留任,后被祀为名宦。目前已知,有两部《岳州府志》载有其名。其中《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宋代的岳州通判,320年间仅仅7人留有名字,足见陈嶽的务实清廉。府志对名宦的记载和彰显方式,有三种:一是留一个名字,二是写一句话,三是记几件事。对于陈嶽,就是第二种类型,一句话的生平:“陈嶽,字文峰,江州人”。
本文,从几个侧面来阐述与陈嶽有关连的一些人事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陈嶽是南唐进士
对于陈嶽,陈氏家谱上多为“天圣年间进士”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对宋代科举有研究的人提出质疑:陈嶽作为江州德安县人,却在宋代科举中找不到登进士的记录,疑其为“伪进士”。其依据是,北宋期间的江州陈家,仅有陈延赏(淳化三年,992)、陈度(景德二年,1005)、陈巽(又名陈逊,大中祥符八年即1015年,与范仲淹、滕子京同举进士)三名正榜进士,其他名冠义门陈籍的进士,实际上都是在江州的德安、德化、星子县之外居住。
提出上述疑问,是很有研究的人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其实,陈嶽举进士,不是在北宋,而是在南唐时期。南唐进士,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年度科考合格者,这类名额极少,现有资料只有进士总额而无具体名录。二是对中央政府上书言事后,其观点被当局认可,即行考试,合格者即任进士资格,这类进士具有随时性并且人员较多。
陈嶽是南唐进士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具体是年度科举出身,还是随时所任,现有资料无考。他父亲陈方中,也是进士。至于是南唐还是南唐之前的进士,尚无确证(为何说陈嶽是南唐进士,还可参考下一段的专述)。
陈韡是南唐进士
太平兴国九年(984,甲申),李昉为陈韡撰《玉溪记》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文中有“陈韡,字文辉者,乃褒之曾孙守中之子也……开宝元年登进士”。
考现有宋代科举录,开宝元年进士无陈韡,这是有历史缘由的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李昉是996年以72岁病故,他为一个“主动退休”的社会名人撰记,至少这个人应与他同龄。就算他是“提携晚辈”,事件也至少发生在他去世之前。
开宝元年即968年,其时宋朝还没有统一南唐,在963年平定湖南后,到开宝九年(972)才平定江州并屠城洗劫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义门陈氏所居的德安县时属江州治下。江州守将胡则,在国家被灭亡、皇帝已投降后,面对强敌坚持守城三月之久,直至城破人亡。由此可见,开宝元年登进士,实为在968年陈韡登南唐进士,而非北宋进士。李昉以“开宝元年”作为纪年,是对宋朝当局的尊重。按习惯,宋称南唐为“伪政权”。与其称陈韡为前朝进士,不如称当朝的“开宝元年”妥贴。只有熟知了那一段历史,才能参悟李昉所称“开宝元年”的意义。
陈韡,与陈嶽是同一个爷爷(陈蕴)的堂兄弟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南唐人才和官宦,别开拒战拒降的人外,士人大都被宋廷重予考核后再度启用宁国祠堂家谱族谱。陈韡、陈嶽兄弟,都为南唐士子并且仕于南唐。李昉同样是南唐臣子而归宋仕宋的。
国家正史上的义门家长“陈蕴”
景德元年(1004),文学家杨亿,从处州还朝访义门陈家,与陈家结缘并题诗东佳书院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三年,应陈旭(家长)、陈蕴(副家长)之请,撰《御书楼记》,“大栋讳旭,自远致书;敏公为蕴,未尝请教。言著撰耶,聊以塞二公之意”。杨亿到陈家时,是陈旭接待,并没有见到已外出的陈蕴。陈旭、陈蕴联名请杨亿撰文,杨亿在文中叙说了与两人的交往。“敏公名蕴”,提示了我们一个重点:陈蕴的本名,叫“陈敏”,蕴是他的“字”或者是别号。
《续资治通鉴长编》:天圣元年,“癸亥(1023),江州民陈蕴(义门陈家家长),聚居二百余年,食口二千,而蕴年八十,且有行文……甲子(1024),授蕴江州助教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从这一记录可知,陈蕴应出生在942年或943年,到1023年是80周岁或虚龄80岁。
上面两篇记述,陈蕴是同一人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他早在1006年就担任了副家长,并且时年届花甲。到1024年,被授予“江州助教”年已81岁。
国史所记录的陈蕴与陈嶽并非祖孙
《隆庆岳州府志》关于陈嶽:“庆历间,任岳州通判”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元年为1041年,在岳阳这是最出名的一个阶段,即“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范仲淹写《岳阳楼记》。
陈嶽到岳州任职是48岁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他父亲陈方中,祖父陈蕴。以庆历元年1041年这个时间推算,“孙”陈嶽48岁,志书上的“祖父陈蕴”按算是99岁了,符合祖孙的年龄理论。也就是说,仅从年龄段来计,志书所载的“陈蕴”与陈嶽的祖孙关系可以成立!
然而,事实却并非这样,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理顺宁国祠堂家谱族谱。简而言之,国史所记录的“癸亥民陈蕴”与岳州通判陈嶽无直接关联,二人并非祖孙(详情见后面分析)。
庆历年间岳州通判是陈巽(逊)而非陈嶽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庆历三年,岳州知州杨畋率军征苗,滕子京接任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同期,潭州知府亦从军事,以通判陈巽监州,即为代理知州。陈巽也来自“义门陈家”,当时是“通判潭州,兼判岳州”,即同时担任潭州和岳州的通判。这是岳阳陈氏历代口传至今的大事。可陈巽墓志铭和官方只记为“通判潭州”,而不是“通判潭、岳二州”。不知是漏字还是其他缘故,陈巽墓志与相关资料,在“兼判岳州”一事上,与岳阳陈家人的口传不相佐证。
同时段,关于柳供辰“通判鄂、岳二州”,却有明确记录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此鄂、岳二州,不是先后任职,而是同时兼任。也就是说,当时一个人兼任两个地方的通判,事实是存在的。
《隆庆岳州府志》收集资料欠周,可供稽考而不能作为“绝对依据”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仅讲通判一职的担任人员,在宋太祖期间全是空白。是没有设立该职务还是资料失考,都没有讲。在村庄记录上,巴陵县总村为52村,分述中却只有32个村的村名,并且还有重名的。可见,该志书在校对上是欠认真的(进士胥焯点校,他的重点在明代人事,而非统览全书)。而作为宋朝知名人物的陈巽,他两次任职岳州,该志书却失载。须知,岳州知州滕子京,曾与王居白等湖南郡守11人,联名推荐陈巽出任要职。
庆历间岳州通判的名字,又涉及到一桩“秘史”,滕子京“只字未提”,陈巽也没有留下文字,这就增加了判断难度宁国祠堂家谱族谱。补充一句,庆历间帮助滕子京建岳阳楼的通判,是陈巽而非陈嶽。当前所知档案,对于助修岳阳楼的岳州通判,找不到半点“蛛丝马迹”,可笔者是持坚定态度的。
“太祖南渡”与“高宗南渡”
太祖南渡事件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岳阳陈氏十六世孙、浙江慈谿县丞陈仲厚,于嘉靖八年(1529,己丑)在族谱序中说:“太祖南渡,四十六世祖彬,随父任岳州路判”,这一句所说的是,建隆四年(963),宋太祖赵匡胤,命大将慕容延钊自襄阳南渡长江,平定湖南,这是“太祖南渡”事件,发生在963年。距太平兴国三年(978),仅15年。陈彬的父亲陈嶽出任岳州路判,岳阳陈氏后裔“死记硬背”是太平兴国三年,这一年陈彬随出任的父亲来到了岳阳。将“太祖南渡”与陈嶽任职相提并论,在时空理论上成立。
高宗南渡事件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宋高宗赵构,“泥马渡康王”发生在靖康三年(1128),金兵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之后,康王赵构在马的帮助下逃回建立了南宋政权。南宋初,岳阳陈氏第四世陈宁国,为韩世忠裨将;第五世陈翦,为岳飞部将。现有岳阳陈氏族谱,有部分谱将陈嶽担任岳州通判,误为“高宗南渡”之后,这明显是传抄错误。
“太祖南渡”这一句,最早见于明朝浑源知州陈渊的三修谱序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四世祖陈宁国,五世祖陈翦,都受过宋高宗的皇封!陈渊作为陈家文化人,不会犯历史常识错误,将一世祖的父亲陈嶽,“挪”到四世祖生活的阶段。清代续谱时,因旧文破损缺字,遂将“太祖南渡”误为“高宗南渡”了。明代之后,知道高宗南渡的人多,了解太祖南渡者寡,致使963年发生的事,后移到了1128年,两者相隔了165年。
关于陈嶽任岳州通判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是在“高宗南渡”之后的认知,这一错误现直接予以否决!并行订为还原为“太祖南渡”!
好在凭人物经历可以还原历史事实,要不然这一“纠错并还原历史”还真难以让人接受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既然将“太祖南渡”与陈嶽出任岳阳连贯在起,那陈嶽当岳州通判,只能是在北宋初年的“太祖南渡”之后的很近时间内,而不至于到165年之后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简而言之,陈嶽是北宋初年的978年到岳州任通判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孙儿陈嶽在北宋初年就做官了,祖父至少要年长40岁吧,到1023年孙陈嶽也93岁了,则祖父应在133岁之上。以年龄推,癸亥年的陈蕴不是陈嶽的祖父。
岳阳板桥人代代相传,陈嶽是太平兴国三年(978)来岳阳,这与“太祖南渡”的事实相符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终上所述,岳州通判陈嶽,在北宋初的太平兴国三年(978)来岳阳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其爷爷陈蕴,另有其人,而非“癸亥,江州民陈蕴”!
陈嶽的祖父陈蕴
陈嶽与父亲陈方中同举南唐进士,并且又都有国家公职,门庭并不差,没必要“扯”一个当家长的祖父来抬高自己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再者,陈嶽以名宦出身,不至于“弄丢”或者“借用”名人来作祖父,这对他毫无益处。哪怕是哪一代人办了“承继”,或作了“祧子”,这也不用更改,在族谱上一直都是直言不讳地记录。这一点,要相信一个士大夫的人品。
因而,“蕴子方中,举进士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方子嶽,亦举进士,任岳州路判”,作为岳阳陈氏四世祖,同样是文人的陈宁国,他对身世的交待不可不信。他当年亲笔所书、亲口所传的《义门陈氏派居岳阳记》,至少“蕴子方中,举进士。方子嶽,亦举进士,任岳州路判”这一句,后人是原封不动地照录,原句不变地口传至今。并且,陈嶽祖父陈蕴,也是义门陈家的家长。
综上分析,陈嶽祖父陈蕴、“癸亥民陈蕴”是两个不同的人,“两个陈蕴”是事实存在宁国祠堂家谱族谱。岳阳陈氏作为岳州通判陈嶽的后人,相信离自己最近的祖宗的“世系”是千真万确的。
至于陈嶽的爷爷陈蕴,与“癸亥,民陈蕴”,不排除取名时的用字相近、读音相同,加之被后人在传抄时相混!这两个不同人物的文史,本文言尽于此,只能留待考证了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事实上,当年义门陈家人用“蕴”为名的非止一人。还有,在宋代,蕴与缊是相通的。
再借助同期人物来作辅助分析宁国祠堂家谱族谱。陈嶽的堂亲兄陈韡,是“开宝元年登进士”。公元968年是开宝元年,算陈韡当年为20岁,父亲40岁,爷爷60岁,那爷爷应为908年之前出生。这个年龄推理,每一代间隔20年符合常理。由此,陈韡的爷爷陈蕴至少是908年之前出生,不是天圣元年的那个陈蕴。天圣元年癸亥岁80岁的陈蕴,比陈韡爷爷陈蕴,至少迟出生34年以上。
岳阳县板桥陈氏
陈嶽出任岳州通判,其居今岳阳县公田镇板桥村(1952年之前,属饶村,后来才从饶村分离出来的)的后裔,认定是“太平兴国三年(978)”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以978年陈嶽48岁算,他父亲68岁,爷爷88岁,这个时间间隔也无法再缩短了。以此推,即陈嶽爷爷应在890年之前出生。陈嶽爷爷890年之前出生,陈韡“爷爷”908年之前生生,两者相权,至少其爷爷应在908年之前出生。以两个孙儿的履历来推定爷爷的出生之年,有18年的差距,这个完全符合实际。
让陈韡的出生,来“倒推”其爷爷的出生时间,所得结论,与用陈嶽的出身判定,互为佐证宁国祠堂家谱族谱。
陈嶽居板桥的后裔,族谱上记述陈蕴出生于光启二年(886,丙午),86岁,于972年去世宁国祠堂家谱族谱。板桥陈氏是守十世祖墓之人,所见之人、所存资料较多。文革期间的族史保管人陈义秋,在当时“政策高压”下,实在扛不住了,仅留一册门谱,余共几担皆付之于火。文字资料失传了,可老人能背诵、默写,他们能把族谱中的历史事件“当歌来唱”。因而,老人的口传并非捏造和更改版本。
以上,侧重讲述陈嶽通判的家学渊源,同时也提出一些历史存疑宁国祠堂家谱族谱。若有《陈嶽墓志》或宋代、明代族谱现世,那才是彻底解开疑团的时候。
(作者系陈嶽第31世孙宁国祠堂家谱族谱,世居巴陵县饶溪村,今属岳阳县公田镇板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