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乾嘉两朝重臣,清代山东诸城县逄哥庄人(现高密市柴沟镇逢哥庄)天津祠堂家谱族谱。刘墉既然是山东诸城(高密)逄哥庄人,那为什么还有很多地方争刘墉祖籍呢?这主要是刘墉家族并不是一直就在山东诸城(高密)逄哥庄生活,据诸城刘氏族谱记载,始祖刘福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迁入山东诸城(高密)逄哥庄,现在争的是刘墉家族弘治年间以前的祖居地,关于刘墉祖籍争的比较厉害的是砀山县、邳州、丰县、日照四种说法,下面依次来看看这几种说法。
刘墉祖籍砀山说,砀山说主要源于诸城(高密)刘氏族谱记载:“始祖福,自弘治年间由江南砀山县大刘庄迁于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北乡之逄哥庄天津祠堂家谱族谱。诸城(高密)刘氏族谱记载江南砀山县,现在为安徽省砀山县,可现今的砀山县没有这个大刘庄,那么历史上的砀山县大刘庄又到哪里去了?有的认为村庄毁于战乱,还有的认为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历史上属于砀山县的大刘庄,现在划到别的地方了,并且后来改名字了。河南省夏邑县刘套楼村认为自已便是历史上的砀山县大刘村,可无实物证据。在山东的东南部的日照、莒县、胶南、诸城、高密、临沂等地分布着众多由砀山县大刘村迁出的刘姓,刘墉家族也是其中之一。大刘村(庄)现在属于哪里还有待考证,需要实证。
刘墉祖籍邳州说,主要指邳州市官湖镇坊上村,如节选上图内容,当地族谱说是刘凤迁诸城逄哥庄,刘墉是刘凤的第四世孙天津祠堂家谱族谱。看到这就明白是假的,诸城逄哥庄刘姓族谱记载:始祖为刘福,二世刘恒,三世刘玳,四世刘思智,五世刘通,六世刘必显(进士),七世刘棨(进士、四川布政使)、八世刘统勋(进士、东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文正”)、九世刘墉(进士、体仁阁大学士、“文清”)。诸城逄哥庄刘氏一世刘福到九世刘墉世系清楚,六世至九世连续四代9个进士、31个举人、41个监生,清中前期一流仕宦家族。你再看看上面邳州市坊上村所说的刘凤迁诸城逄哥庄,刘墉为刘凤第四世孙,这是哪跟哪儿?纯属造假捏造,另外还有“清爱堂”牌匾也是假的,如下图。
邳州坊上村当地说“清爱堂”牌匾为乾隆皇帝赐给刘墉的,这个说法纯属造假捏造天津祠堂家谱族谱。诸城刘氏“清爱堂”牌匾是康熙皇帝赐于七世刘棨(刘墉爷爷)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刘棨任直隶天津道接驾,奏其兄刘果在直隶河间县任知县时受到“清廉爱民”褒奖之事,并顺便求康熙皇帝赐书,康熙皇帝为之题写了“清爱堂”,诸城刘氏从此把“清爱堂”做为自已的堂号,这也是刘墉使用“御赐清爱堂”印本的原因。除了上面“清爱堂”的牌匾时间造假捏造外,另外诸城刘氏委派十五世刘洪海等到邳州送匾,官军随行……,这也是假的。诸城刘氏族谱修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始祖刘福传至十四代,到乾隆时期几个大支最多传至十三世。邳州坊上传说的乾隆时期就有十五世刘洪海,为什么诸城刘氏族谱在嘉庆十四年(1814年)时只记载到十四世,显然是假的,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诸城刘氏从七世起依:木、火、土、金、水五行取名,十一世为名字带水如:刘喜海、刘沦园、刘玉润、刘瀚、刘汾、刘雯、刘江……,十五世应为金如:刘志纲、刘志鉴、刘公钜、刘公锡、刘钧德、刘秉铎……,十六世才为水。乾隆时期十五世刘洪海显然是当地捏造出来的一个人物。所以这个邳州坊上村的故事是捏造的。
刘墉祖籍丰县刘大营说,丰县说在2000前后非常热,山东诸城逄哥庄刘氏的一些代表还多次去过丰县欢口镇刘大营认亲祭祖,可这几个人只代表“清爱堂”刘氏的一小撮人天津祠堂家谱族谱。报纸也报道过,如下图
上图是2002年高密(诸城)逄哥庄的几位代表与丰县刘大营几位代表的合影,双方经过论证和推算确认了丰县刘氏和逄哥庄刘氏的宗脉关系天津祠堂家谱族谱。丰县这个谱问题很多,不知当时怎个精细勘查核实,逄哥庄刘氏代表签定这么一个“卖祖协议”。
高密逄哥庄代表2002年、2007年连续两次到过丰县乱认祖宗,并参加当地祭祖活动,一时间两地刘氏同宗几乎成为定论天津祠堂家谱族谱。看看丰县刘大营刘氏是如何和诸城(高密)刘氏进衔接的。如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知丰县刘大营刘氏始祖为刘顺,刘顺山西洪洞人,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丰县刘大营天津祠堂家谱族谱。刘顺丰县刘氏一世;刘顺生三子:刘彦刚、刘得源、刘武,为二世;丰县二世刘得源生四子:刘贵、刘福、刘江、刘清,为三世;丰县刘大营三世刘福,洪武年间勤王北出,后住山东青州府诸城逄哥庄。到这里丰县刘大营刘氏和诸城(高密)逄哥庄刘氏就接上头了,那么丰县刘大营三世刘福真就是诸城(高密)逄哥庄刘氏始祖刘福吗?恐怕没这么简单,丰县刘营第三世这个刘福和诸城(高密)逄哥庄始祖刘福,他们是两个不同时代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丰县刘大营始祖刘顺于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迁丰县刘大营,三世刘福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北出勤王,勤王是啥意思?大家可以自已查查,刘福勤王北出恳定和军队、战争、夺权有关,这一时期与之有关的夺权战争也就是历史上建文时期(1399年~1402年)的“靖难之役”,南北两军的反复争夺造成士兵和当地居民十亡八九天津祠堂家谱族谱。丰县刘大营三世刘福的勤王北出时间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后期,诸城(高密)逄哥庄始祖刘福迁入时间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两者差了90年至100年,丰县刘大营说他们的三世刘福便是逄哥庄始祖,这刘福也太能活了?这刘福至少得活120岁~130岁时迁诸城(高密)逄哥庄,你想可能吗?30年为一代,整整三代人的时间,所以刘大营三世刘福和逄哥庄始刘福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而非同一个人。因此当年诸城(高密)逄哥庄刘氏代表和丰县刘氏的认祖归宗、祭祖等活动纯属弄剧,所以当时很多诸城(高密)“清爱堂”分支族人对逄哥庄的这几个代表相当不满,称逄哥庄这几个代表和丰县刘氏签定的续修支谱协议为“卖祖协议”。另外丰县刘大营说刘统勋等诸城(高密)逄哥庄刘氏多次到该村寻根问祖,如下图
上图划线开头,山东诸城刘延清公寻根问祖借宿刘小营药铺,夜读刘氏族谱,终于查到其始祖刘福从刘大营迁居诸城逄哥庄的记载,并留诗一句,落款为刘延清公题天津祠堂家谱族谱。刘统勋字延清,刘延清公即刘统勋。我们不仅要问即然刘统勋到丰县当地已查到始祖刘福的原籍为丰县刘大营,那么为什么刘统勋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初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中没有记载。嘉庆十九年(1814年)诸城刘氏族谱修成记载:“始祖福,自弘治年间由江南砀山县大刘庄迁于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北乡之逄哥庄,葬逄哥庄南茔。子:恒。”这里的安徽砀山县大刘庄记载相当明确。上图后半部分划线处所选阮元所撰谱序:“诸城谱砀山以上不可稽。”纯属人为改动删减原文,用意不良。节选诸城刘氏谱序原文如下:“……刘氏之二十有五,汉唐以来,将相名人不可胜数。今诸城谱为砀山,以上不可稽,不能推世系,又何慎也。唐初宰相世系表,以宰相著其姓。今诸城文正、文清二公,非徒为宰相,且为贤宰相,天下仰之……。”
上面诸城(高密)刘氏谱序原文为:“今诸城谱为砀山,以上不可稽,不能推世系,又何慎也天津祠堂家谱族谱。”这段的意思是:诸城刘氏始祖来自砀山,砀山以上世系无法推算。诸城谱正文开始便是始祖刘福:自弘治年间由江南砀山县大刘庄迁入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之北乡逄哥庄。
而丰县刘氏节取的原文为:“诸城谱砀山以上不可稽天津祠堂家谱族谱。”这也说明诸城族谱砀山以上世系不稽,没法查证推世系,找不出一个地方说诸城刘氏祖籍不在砀山,也看不出那里说诸城刘氏祖籍在丰县?
丰县刘大营(藜照堂)刘氏和一小撮诸城(高密)逄哥庄刘氏的上演的认祖祭祖弄刷一直持续到2010年前后,往下没法继续表演下去了,因为山东日照又发现新证据,证明刘墉家族始祖刘福是他们哪里人,并且这一证据被很多学者和教授认为真实可靠,比丰县刘大营靠谱多了天津祠堂家谱族谱。
刘墉祖籍日照说天津祠堂家谱族谱,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发现民国初年刘铭籍抄录的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草涧刘氏族谱》,谱序如下图:
草涧刘氏族谱谱序中记载,刘氏从汉朝开始便居住于莒地,元末刘氏族人迁居砀山县大刘村,红巾乱起,刘氏先祖逃避战乱迁居东海当芦村天津祠堂家谱族谱。洪武三年(1370年),下旨迁民,由东海当芦迁居日照喜鹊窝。到天顺年间(1457年~1465年),刘氏在喜鹊窝居住约90多年,此时刘氏家族人丁日盛,可因一场意外火灾,烧掉家中一切,族谱也在这场火灾中被烧毁。留下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兄弟五人。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开始分家,老二刘思源迁喜鹊窝北一公里处立草涧村,其他四兄弟外迁他地。刘思源迁草涧村生: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兄弟八人。
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刘思源给儿子们分家让他们外出谋生,其中老大刘福和老二刘禄同迁日照市三庄镇刘家沟,刘福后来避匪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二弟刘禄,率三子恒迁居诸城县逄哥庄天津祠堂家谱族谱。问题是此明谱并非原著,而是民国二十一(1932年)八月十五日九点钟刘铭籍抄写而成,该手抄谱发现后真假一时难定。先看看该谱作者刘存仁有没有造假的嫌疑和意愿,刘存仁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编修族谱时为岁贡生、候选教谕,而同一时期诸城逄哥庄此时为刘通、刘远兄弟二人,二人均务农,刘远因生活所迫娶不起媳妇,无奈外迁被招为养老女婿,刘通多年以后才考取秀才。这一时期逄哥刘氏兄弟与岁贡生、候选教谕刘存仁的社会地位差距比较大,所以刘存仁不存攀附逄哥庄刘氏的必要性,当时编修一部家谱耗费人力、才力巨大,刘存仁也没必要搞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假谱。再看看此谱的抄录者刘铭籍存不存在造假,诸城(高密)刘氏为清朝一流的官宦世家,容易让人产生攀附,既可获得令人羡慕的高门第,又可获取周围人尊敬,假谱攀附成功后便可贡在庙堂让人祭拜,获取私人利益这就是造假者的目的。可从刘铭籍所做支谱序来看文词芜陋,写不出刘存仁那种叙事条理分明、精彩华美的文章。民国24年重修朱家庙刘氏族谱也记载相同内容,证明刘铭籍没造假。另外日照草涧村1924年所立石碑也证明刘铭籍没作假,立碑时间比刘铭籍手抄族谱时间早8年,石碑记载草涧刘氏来源和刘福兄弟八人情况,明确记载刘福携子刘恒迁诸城逢哥庄。碑文如下图
草涧刘氏元末由砀山县大刘村迁东海当芦,洪武三年(1370年)迁日照喜鹊窝,天顺年间(1457年~1465年)喜鹊窝村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毁,火灾烧毁刘家一切包括族谱,这场火灾发生时间应为天顺末年(1465年),这场火灾使刘思源兄弟五人的生活限入困境,第二年成化初年(1466年)兄弟五人开始分家,首先老大刘承源携家人外迁安丘天津祠堂家谱族谱。刘思源取本村张氏为妻,刘思源和三个兄弟迁喜鹊窝北一公里搭草棚居住,后来三个兄弟成人后陆续外迁他地谋生。刘思源生八子,其中七个儿子在长大后陆续外迁,刘思源兄弟五人及他七个儿子分家外迁的时间为成化年间(1466年~1487年),草涧刘氏的分家外迁,由于是一个个分批外迁,所以持续时间比较长,叔侄十几个人持续20来年。刘福作为刘思源的长子外迁时间是紧跟三个叔叔,刘福、刘禄兄弟二人迁三庄镇刘家沟的时间为成化中期(1476年前后),刘福、刘禄兄弟二人在刘家沟生活十几年后,在弘治年间(1487年~1505年)因避匪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刘福携幼子刘恒迁诸城逄哥庄。刘福为逄哥庄一世,刘恒为逢哥庄二世,逄哥庄六世刘必显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到弘治末年(1505年)有95年,中间正好是三世、四世、五世三代人。草涧刘氏族谱记载的迁徙时间和逢哥庄刘福的迁入时间十分吻合,所以持中间立场的学者、教授比较认可日照《草涧刘氏族谱》,认为诸城逄哥庄始祖刘福源于日照草涧。
日照草涧谱所记载迁于砀山县大刘村与逄哥庄一致,日照草涧谱所记载刘福时间与刘福迁诸城逄哥的时间一致,另一点草涧谱记载了逄哥二世刘恒,这一点是其他一些争诸城刘氏祖籍的所没有的天津祠堂家谱族谱。
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方刘氏自称为刘墉祖籍地,象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等省都有很多地方称为刘统勋、刘墉父子的祖籍地,有的说有谱、有的说有刘统勋坟、有的说有刘墉的坟,各种故事传说五花八门,仅山东各地刘氏就有数十个(近百个)传说与刘统勋、刘墉父子有关,都说他哪地方人,说的有鼻子有腿的,这些地区因所谓证据经不起推敲,一些谱假的也太明显了,不值得一提天津祠堂家谱族谱。
因为刘统勋、刘墉父子所代表的山东诸城刘氏在清代出过11个进士、46个举人(含进士11人),七品以上官员73人,共有200多位官员,刘统勋更是第一位汉人担当首席军机大臣,正是由于诸城刘氏的显赫的家族背影,成为清代各地刘氏的攀附对象,把很多自已祖先的坟认为刘统勋或刘墉的,造了很多谱把刘统勋、刘墉父子编入里头,随着时间的流失百年之后,后代儿孙更是深信不疑天津祠堂家谱族谱。有的是为了某种利益乱认祖宗,例如认西门庆故里,孙悟空、朱八戒、观音等这种神化虚构人物也有很多地方争,仅一个观音菩萨就有四五个地方争故里,建个观音庙钱和利益这不就来了。
言归正传,认祖归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NA测族源技术的成熟和费用的降低,为寻根问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手段依据,希望各地刘氏多作一下DNA检测,以DNA检测结果来进行寻根问祖天津祠堂家谱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