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在他舅妈家待了七年,虽然总不受待见,可却让杜月笙过早地知晓了世间冷暖,他还不到桌子高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也学会了怎样尽可能地讨好舅妈一家上海祠堂家谱族谱。在十五岁时,杜月笙为了筹钱闯荡,便打起了卖掉杜家老宅子的念头,结果被舅妈舅父暴打了一顿,于是他在一气之下,赤手空拳地跑到了上海谋生。
杜月笙离开老家时,只有外婆送他上海祠堂家谱族谱。在当时,天下并不太平,尤其外婆年事已高,这一别天知道是不是永别,可是此时的杜月笙太想出人头地了,于是他哭着向外婆立下誓言:“如果不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这辈子就再也不回杜家了!”不过,光宗耀祖不只是出人头地,对于杜月笙来说,找到祖先是谁也同样重要!
到了上海之后,没权没势也没背景的杜月笙从小混混做起,在大亨黄金荣手下,任劳任怨地干活,为人也很重义气上海祠堂家谱族谱。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杜月笙的确实现了出人头地的愿望,也成了上海滩三大亨之一,加上杜月笙很会做人,所以名声甚至超过了黄金荣。
自杜月笙赌气出走十九年后,他回到老家修筑杜家祠堂,还举办了盛大的“奉主入祠”仪式,杜家五六千亲戚排队入祠行礼上海祠堂家谱族谱。当此之时,不论政界、商界还是文界的社会名流,都纷纷表示祝贺,蒋氏介石不可颁赠了匾额,还亲自送了祝词,搞得很浓重,很盛大,整个上海万人空巷。
对于杜月笙来说,光宗耀祖似乎基本完全做到了,可他心里却有一个很大的遗憾:一是父母早逝,没法看到这风光的场景,二是自幼以来都是为了养家糊口,管不了祖先之事,可杜月笙发迹后,便愈加重视祖先,可他连祖父的名讳都不知道,尤其是在奉主入祠这个时间点上,如果祖先都不认识,谈什么供奉祖先、光宗耀祖呢?当然,不止杜月笙,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有这种祖宗情怀上海祠堂家谱族谱。
当时,跟杜月笙私交不错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看准了杜月笙的烦心事,于是博征博引、深入考证给他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大致记叙了杜家祖先源头,竟然追溯到了帝尧,自然这篇文章让杜月笙很受用上海祠堂家谱族谱。
与此同时,杜月笙还想法设法地修杜氏族谱,从1930年开始,先是通过报纸刊物征集杜家宗族资料,1949年左右又请刘春甫(袁世凯的妹夫)编撰族谱,不过,还没等他修好,渡江战役就打起来,而杜月笙也跑到了香江,直到去世,也没有做成修族谱这件大事,而这也成了杜月笙一生的憾事上海祠堂家谱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