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无事,与闫玉新老师相约一起探访东峪村阁子楼古迹甘肃祠堂家谱族谱。
九点半,我们沿凤凰山路向西,经王府办事处政府所在地西邻路口转入县道G77,一路向西,经赵家河、尹家庄、冯旺村、贾庄,再经过一段盘山路,有点像牛角岭的路,虽不说九曲十八弯,可开车也是让人心有余悸,单向车道的盘山路总是让人提心吊胆甘肃祠堂家谱族谱。经过大约半个小时,五十里路的路程,我们先来到了西郭村,远远的就看到了他们的村碑。
据碑上记载,五村相连,并处于五村中心,村中有一集市近五百年,村内有义聚堂、芯子灯,流传至今,历史悠久,闻名乡里甘肃祠堂家谱族谱。这里的芯子灯我是见过的,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西郭村的芯子灯便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惊艳亮相。芯子灯应该是非遗了,在原本非常惊险的踩高跷的人肩上一米多高处坐上一个孩童载歌载舞,就像灯芯子上坐个人,尽管上面设计了像宝宝椅似的坐的地方,可那么冷的天气,坐在两米多高的高竿子上,真是想想就害怕,不用说还要有所表演。第一次见的时候,以为上面坐的是假人,后来看着小孩在上面吃糖葫芦,定睛一看,哇塞,是个最多也就四五岁的孩童。当时我在想,这家的大人真够狠心的,是不是不是亲生的,只是为了弄来玩杂技的。据村志记载,西郭建村八百多年,他们村里的胡姓、付姓等也是洪武二年迁来的,这倒是可以和我们家的家谱相互印证了。
第一景观,“东峪村阁门楼”,保存完好的两层阁楼,真是“楼高阁大”甘肃祠堂家谱族谱。
整个建筑全都是石头砌成,正面是石板影壁墙,有两块巨型石板横列两边,四根石柱伫立其间甘肃祠堂家谱族谱。下面是桥洞式的门洞,原来应该是有门的,还有放门栓的地方,地面清一色的大块青石板铺路,洞拱由五块曲弓形大青石砌成,厚重古朴之外还很讲究,用青石薄片镶边,最上面是阁楼,红墙、石窗全都是大块石板砌成,青瓦、飞檐,东西两个龙吻异常威武。
此阁楼右下方墙壁上镶嵌着一方碑刻《修墙垣记》甘肃祠堂家谱族谱,由于年久,字迹不清,稍作解读如下:
修墙垣记/甘肃祠堂家谱族谱。闻之郊外有关,国之所以御暴,则村外/立垣亦庄之所以捍患焉。村东西及南/三处山绕,严若金城,而正北一方独无/所卫,岂非此庄之憾与 兹有会内等与/合庄公义,公立垣门,早启暮关,限出入/,以防不虞。庶奸慝无自而入,而村内享/清宁 福矣,是为记/。
大清乾隆贰拾壹年三月越朔/石匠王振道
看完阁子楼,我们顺着古道想去看看东峪村的古村落,这里应该是第二景观甘肃祠堂家谱族谱。青石板路,虽然说不上平坦,可也算是规整,一块块青石板,油光发亮,由于村落已经闲置多年,到处都是荒草,落叶,可依然掩盖不了,村落往日的繁华。一个个套院,虽然已经没有屋顶,我们老家叫“屋帽子”,可垣墙都整齐的竖立在那里,各个房间、院落都格局分明,大北屋、东屋、西屋、南屋,有的院内还有磨盘。每个院落的大北屋,用石特别讲究,前墙用的都是很大的整块整块的石板,正房门的过门石更是巨大无比,哪块放到古城古街,都可以堪称经典。院落虽然大小不一,可房墙都是用石头砌成,这应该是明清砌墙法的最好保留。井塘村我也去过,依然感觉不如这里壮观,荒而不乱,地势越来越高,走到最南头,已经到了黄龙山山脚下。村的外围是一道圆形的近两米的石头垣墙,沿村而建,来时的阁子楼就是围墙的北大门。这里完全可以打造一个非常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遗址。
今天闫老师兴致很高,他提议我们一起爬爬黄龙山,登山远望,一定另有一翻景致甘肃祠堂家谱族谱。拾级而上,在长满杂草的山路上,我们一人弄了一根登山杖,俨然有了登山队的感觉。此山一个人是不能爬的,树高林密,到处都是黑压压的树木,整个山坡几乎看不到缝隙,有点像原始森林,再加上道路崎岖,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好在冬天,叶落草枯,视野开阔,也为冬天登山增添了一种情趣。
闫老师的体质还是不错的,竟然还是登山高手,爬到山顶竟然看不出累来,我却不然,身上已经出汗了甘肃祠堂家谱族谱。在山顶我们神侃当今大势,有种煮酒论英雄的感觉。
稍作休息,我们手脚并用地爬上了黄龙山最高峰,这里应该是第三景观,我叫它观景台甘肃祠堂家谱族谱。大块大块的石头堆积而成,站在上面,呼呼生风,真不愧是最高峰,悬崖峭壁处总有种被风吹落的感觉。也不知道是哪位乡里,在这最高顶处还竖了根旗杆,是为了宣示主权?还是证明来过这里,可惜的是现在只有旗杆在寒风中矗立,没有旗子了。放眼望去,山下的景致尽收眼底,红蓝相间的房顶,整齐有序,古村的石灰色与新村相映成趣,远处的青龙山、雀山,遥相呼应。顺势向山顶的西坡看去,也甚是壮观,沟壑纵横,山峦起伏,一直延伸到远处村庄的房屋底下。先民们把房屋巧妙的建立在石崖、石壁上,真是设计合理、匠心独运。
接下来,去探访半山腰的“黄石屋”,第四景观甘肃祠堂家谱族谱。据说这里是著名贤相张良的老师黄石公修道之所。我们一边避开悬崖密林,一边探查下山之路。还好,这里的老乡已经给我们踩好了路,下到半山腰处,果然是一好去处,刚刚开发,只是有些东西刚刚初具规模,三星洞、老子雕像(只有图,还未雕刻)、观音洞、黄石屋、黄石公像,还有一口黄龙山寺大钟。为了表达我们的拜师之意,我和闫老师还恭恭敬敬的给黄石公行了拜师礼,并且撞响了那口能传遍整个黄龙山脉的大钟!我当时还在纳闷,分明是开口式的悬崖下面、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为什么叫黄石屋呢?屋从何来?远远看来,还以为是那个黄色墙皮的小房子叫黄石屋。用闫老师的话说,也许是为了增加故事传说的趣味性。
第五景观,这是拜完黄石公以后,在下山的路上遇到的,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闫老师在上山时候已经远远的看到,所以我们特意寻到的甘肃祠堂家谱族谱。这也是当地乡民有意整理出来的山洞,看外面的土还是新的,时间不长。只是没有名字,我们叫它“玲珑洞”,纯天然石洞,虽然不大,可上下两层,容五六个人完全可以。洞里还有一点点钟乳石,不多,可能是地质条件还不够成熟,可至少说明洞里曾经有滴水。这里如果开发整理运用好了也是一处不错的经典。
第六景观,是下的山来的黄龙庙(此时还没注明庙宇的名字)甘肃祠堂家谱族谱。此时正好有三四个乡民在这里,说是当地人。不大的庙宇门前有一副醒目的对联“七宝林中朝上帝,太素天宫礼娲皇”。由于铁将军把门,所以也无从知道庙中所供哪位神仙。有意思的是,庙宇右前方,正好有个很神似的“龟背石”,乌龟头活灵活现,好像是在那里参拜神仙,亦或是在那里传经布道。
这里的乡民真是热情,等我们看完这里,还专门领着我们去看了他们村的付氏祠堂甘肃祠堂家谱族谱。
有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说,这个位置就在他们家祖宅边上,也是始祖刚来村里立足建房的地方甘肃祠堂家谱族谱。他用手指了指祠堂边上的院落,四四方方,还不小,有大北屋,还有东西南等偏房,他说他们家有兄妹七个,搬离此处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祠堂是全村付姓族人捐款修建,我还专门进入院子看了看他们立的几块碑,只是捐款人名单,如果把他们的族谱或者从山西搬迁至此的故事记下来,那将意义深远。那个老人还为我们讲了几个有关他们村的故事,比如祖先迁民落户的故事、祠堂选址的故事、付松子的故事……
结束探访的时候甘肃祠堂家谱族谱,不觉已是下午三点了,这真是,
鬼斧神工谓自然 甘肃祠堂家谱族谱,
层峦叠嶂好河山甘肃祠堂家谱族谱,
今日一游真是妙甘肃祠堂家谱族谱,
忘记饥饿忘记寒甘肃祠堂家谱族谱。
作者简介
李继武,中学高级教师,爱好文学甘肃祠堂家谱族谱。
(图片来自网络甘肃祠堂家谱族谱,与本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