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茶盅口径10.5厘米,底径4.3厘米,高8.7厘米,为粉彩瓷安达祭祖扫墓上坟。茶盅表面绘有图案,正是古人的清明踏青出游。只见群山隐约,山色朦胧,远处氤氲一片,似乎在下着蒙蒙细雨。画面中心位置,有一个古代装束的老者正在缓缓前行,他笑呵呵地举着伞,望着前面的孩童。孩童骑在一头灰牛背上,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扯着风筝线,任由风筝飞在天上。在他们的不远处,有一处高大院落,层层台阁;树木无叶,枝条倾斜着伸向天空,就像一双双能够托起太阳的手掌。在院落门前,有木条扎成的篱笆;篱笆旁边,有两块圆滚滚的大石头;石头后面,有一棵杏树,正灿然地开着满树的花朵,粉嫩粉嫩的,和青条绿叶相映成趣。
天上下着雨,树上开着杏花,可还有树木未长叶子,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写清明的那首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安达祭祖扫墓上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来,这正是早春时节的清明。看老者的模样,冠带典雅,文质彬彬,也许是辞官归隐的文人雅士,天下纷争,不再过问;世事纷纭,过眼云烟,只有妻贤子孝,儿孙绕膝,是人世间最值得眷恋的美好。正如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归隐山间,村居田园,成为厌倦尘世纷扰的士大夫最好的归属。也许,画面中的老者便是如此,趁着清明时节,为祖先们上坟扫墓的当儿,和子孙们快乐出游。孩子的欢笑声,是天底下最动听的声音,再加上隐隐青山遮望去眼,纷纷细雨在身旁,郁郁芬芳扑鼻来,也是人世间的一大享受。
在茶盅底部,有大清光绪年制的底款,看来正制作于该时期安达祭祖扫墓上坟。光绪年间,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黄昏之旅,国家内忧外患,官员自保不暇,百姓人人自危,似在走向穷途末路。制作茶盅的匠人,大概也希望能像画面中的老者一样,回乡隐居,在山间林舍终老一生。可对于受官府管控的皇家官窑工匠来说,这样的愿望,无异是一种可望而不即的奢望。
幸运的是,目前正值太平盛世,古人的担忧我们不必有安达祭祖扫墓上坟。在细雨纷纷,杏花开遍的清明时节,应该带上家人,走到山间、田野,来一场快乐的春游。这样,才不负大好春光,才不负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