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失落 文化逆差:中国难成文化大国?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六大重要传统节日尽收其中。
有专家学者呼吁:政府应该将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可调整双休日,在清明节前后放三天假,让人们尽情享受亲情、乡情。早些时日媒体也曾报道,热炒已久的将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并有望进入立法程序。
将历史悠久,极富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质,传统节日以法定假日的形式进行保护,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的式微,不是仅仅通过法律就可以保护、振兴的。
传统节日之困
有人说,春节前夕寒风中长龙似的购票队伍,拥挤的列车;中秋节月饼市场的火爆和越来越华丽的月饼礼盒包装;清明节的交通堵塞等等,无不说明这些传统节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传统节日似乎没有真正远离我们,人们照样热衷于过大年,吃年夜饭,照样热衷于中秋节的团聚。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中国传统节日确实在淡化。它的淡化表现在与洋节的对比上;表现在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繁琐模式的厌倦上,中年人对传统节日的负担和沉重感上;表现在节日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缺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