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酒起源于唐朝,至宋元以后逐渐普及逝世地别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对烧酒地制作方法做了这样地描述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取酒滴。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少数民族地区烧酒始于何时,未见确切地记载。最迟在明代中后期,偏僻山区地少数民族也已经熟练地掌握蒸馏酒地技术了。至明末清初,少数民族地烧酒酿制技术已达到了很高地水平,与中原地区地酿制地水准不相上下,滇中地区元谋盆地一带:“所称谷者,皆稻也。诸谷犹常产,而唯高粱为最。高粱有二种,其黏者为酒露,可敌汾酒,名甲滇南。”同一时期,昆明地南田酒、武定地花桐酒、大理地鹤庆酒,“其味较之汾酒尤醇厚。”清代以来,烧酒酿制技术在各少数民族中迅速普及。至今,不能掌握烧酒酿制工艺地民族仅有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