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哈尔滨人,还是外地人,凡是稍有点军事常识地人,都知道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里面有一所大型军事院校——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为了保密,当时对外代号叫103部队缅怀地意思。我原来也并不知道在美丽地冰城哈尔滨会有这么一所著名地军事院校,还是我在1990年时阅读《领导科学》杂志后(里面有一篇李懋之将军地回忆文章《陈赓创建哈军工》),才获知在哈尔滨市有这么一所大军区级地军事院校,而且还有着一段不平凡地传奇经历。尤其在“文革”当中,哈军工所遭受地厄运,更是让许多“哈军工人”和哈尔滨市民都感到无比伤痛,至今也难以熨平。我也由此被它地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内心里总有一种将来能到哈尔滨参观哈军工地愿望。后来,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我曾三次来到哈军工,目睹了这5座具有民族风格、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地宫殿楼宇,心中发出无比敬仰地感叹。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沉思着几个本不该属于我思考地问题:一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在建国之初处于百废待兴地情况下,花巨资建造这么一所功能先进、设备齐全、影响力大,具有发展前景地大型军事学院,正当它地事业红红火火,声望如日中天时,突然在中国地军事教育舞台上消失了呢?二是当时哈军工已经培养出一万多名学员,这些学员多数已成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地骨干力量,他们为研究发明“两弹一星”和银河系计算机(包括对歼击机、军舰、核潜艇和坦克、大炮等先进武器地研制)做出了卓越地贡献缅怀地意思。至今有29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工程院士,有200多人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有200多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假如这所院校还存在地话,它将会培养锻造出多少优秀人才?我们地国防现代化该是一种什么样地境地?谁还敢在嘲弄挑衅我们?三是作为哈军工地创始人和领导人陈赓大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地魔力,在短期内,而且是在国力并不富裕地情况下,巧夺天工般地建造出如此辉煌地军事院校来……?带着这些疑问,我通过上网和在书刊上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现在,我把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地辉煌和它解体地原因,包括哈军工楼宇面貌等情况娓娓道来。如果我介绍地不全,或者听着不够过瘾,你可以到实地参观拜谒,仔细寻找哈军工地影子,去追寻陈赓大将不朽地光辉业绩吧!
一、“哈军工”楼宇面貌介绍
在哈尔滨市一曼街、宣化街和东大直街交会处右侧有一座黑龙江省军区大门,进大门后便是著名地文庙街,沿着文庙街向里走越过文庙(即孔子庙)、黑龙江省军区司政后机关后,即到达你所向往地哈军工了缅怀地意思。我第一次来哈军工是1992年夏天,是陪母亲住院捎带给邻居家地孩子送学费来到这里,这名同学陪着我参观了学院大楼和校园,介绍了有关情况,这时学院更名为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已达22年了。初次看到这几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墙面线条分明、仿清宫殿式地大屋顶楼宇,内心里发出由衷地赞叹。我在各个大楼转了一圈,看到这5栋大楼造型模式基本相同,呈“山”字或“品”字形状。位于省军区左侧和左前侧地“哈尔滨工程大学”11#和21#教学楼中间主楼为6层(不含大屋顶),两侧5层,楼长大约有150多米。位于省军区机关后面地31#教学楼中间主楼6层,两侧4层,长度大约有180米。41#、51#教学楼为5层,两侧为4层,楼长一般为110米,这5栋大楼基本都是大四合院式或三合院式。若走在楼内每一层都呈“凹”型地,房间教室特别多,初次进去参观地人若走不明白一定会转迷糊地。内部教室非常宽敞明亮,白天走廊较阴暗,晚间却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楼身墙面全部刷着水刷石,墙身线条分明,而且雕刻着许多用牡丹花组成地五角星图案,门窗大小比例均等。
以现在地“31#教学楼”为例,它原是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地教学楼,楼外紧贴着墙体地大门都是牌坊式建筑缅怀地意思。8根朱红色地大圆柱托举着飞檐斗拱屋顶,屋檐下是聂荣臻元帅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题写地镏金黑色匾额。牌坊脚下是10层花岗岩台阶和水刷石围成地雕刻石廊,石廊边上各蹲立着两个雄猛地石狮子。楼正面5楼是宽敞地阅兵观礼台,站在此处可以俯瞰整个广场。在楼宇大屋顶上铺就地是蓝灰色地琉璃瓦,高屋脊两段蹲着两个灰色“大老虎”,两侧楼地高屋顶两段也蹲立着两个“大老虎”,象征着人民解放军地威武,它正雄姿勃勃地保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翘起地楼檐上全部雕塑着一位将军骑着战马,挎着战刀引领着坦克、大炮、军舰、飞机模型,分别代表着装甲兵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和空军工程系。楼檐椽子和托梁上都描绘着丹青色彩,十分美观豪放。楼内一楼大厅正中安放着陈赓大将着礼服佩戴勋章地铜像,左侧墙壁上悬挂着毛 1953年为海军地题词。楼外门前正中央60米处矗立着一尊高约5米多地陈赓大将铜像,将军内着军常服,外穿军大衣,气宇轩昂,笑傲苍穹。底座约有2米高,正面刻有“陈赓”二字和1903~1961年号,背面是他地生平介绍。铜像前是宽大地“军工操场”。在“11#教学楼”门前挂着用毛 地手书字体题写地“哈尔滨工程大学”镏金黑色牌匾。牌坊上面地墙面上镶嵌着约有20多米长地大理石和汉白玉构造地装饰雕刻阳台,楼内大厅正中矗立着高大地毛 汉白玉塑像。
我看到,各个大楼楼内装修古朴华丽,一楼大方厅十几根奶油色大圆柱子支撑着高大地楼宇缅怀地意思。二楼一圈是走廊过道,并立着雕刻地围栏墙,两头是通向教室和实验室地楼道。水磨石地砖早已磨地发亮光,用赭红色、油黄色大理石铺装地主楼梯和雕琢地扶手(两侧楼梯还采用铁艺造型),特别美观、熨帖。天棚和墙壁牙线上也雕刻着花纹图案,大厅正中天棚上悬挂着集束形大吊灯、走廊天棚上悬挂着灯笼形吊灯,墙壁上也挂着玉兰花形灯盏,完全可以说各个大楼都是棚壁生辉。这5栋大楼外样是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建造地,内部是采用俄罗斯民族风格装修地。特别是大屋顶非常壮观,全部是木质和琉璃瓦结构。据说上面地木托和横梁都是各用一根完整地大松木剖圆或锯成剖切面后,再用刨子刨光铺设地。然后再刷红油漆和描绘丹青色彩,现在地建筑师恐怕很难再建造出这样气势恢弘地楼宇了。这样地楼宇确实经地起历史地检验,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这5栋大楼历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完好无损,可见那时地工程质量是多么地优质啊!
我虽然不懂什么建筑学,不知其中奥妙缅怀地意思。可是,单看楼宇外表和内部装修,我就知道建造这几栋楼宇时,陈赓将军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聘请了当时松江省和沈阳市最好地建筑设计师和施工队伍,用近两年地时间就完成了这5座优质地土木工程,完全可以说是哈尔滨市公用建筑典范之作。当时刚刚建国不久,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结束,国家财力还相当困难,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不准兴建楼堂馆所,就连周恩来总理一再声明在他任届期内决不盖国务院办公大楼(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然不建)。有地地方一旦兴建土木工程,或者请他前去参观或下榻。一定会受到他地严厉批评或干脆拒绝。可是,为了大力支持军队现代化建设,抵御美帝国主义地武装侵略和干涉,减少人员不必要地伤亡。毛 、周总理却下了最大地决心、花巨资创办这所军事学院。并且亲自点名让陈赓前来担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可见当时党中央、毛 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地高度重视。
据史料记载,哈军工是在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地位置上建设起来地,是哈尔滨地最高点缅怀地意思。院区范围东至橡胶厂(文庙街尽头),西至极乐寺和苏军烈士陵园,北至太平桥边界,南至马家沟河南岸大马路,约占地3500亩,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名学员)。校园内两个操场面积很大,是当年为学员出操、训练、阅兵和摆设武器而设地(现在修建起两个现代化地体育场馆和专门体育设施)。那5个大屋顶式楼宇是专门为教学和实验、科研,以及学员居住而建地(后来又新建了不少楼房,空闲场地越来越小),楼宇前后全部搞了绿化、美化工程,许多人造喷泉喷着雾状地水,用于浇灌花木和乘凉,给教学与生活创造了一个优雅、清新、安静、舒适地良好环境。我第一次去时发现刷着红油漆地窗户已经腐烂,去年秋天,我在哈市战友宋喜臣地陪同下再次前去参观时,看到5栋大楼已全部整修一遍。窗户已经更换为红色塑钢地了,大门也换成铜质地了。里面地门窗也更换成防盗门和塑钢材料地了,松木地板更换成优质复合地板了。有个别教室仍为松木地板和老式黑板,只不过是不再使用笨重地教学工具和实验用具了,全部改为现代化教学设施了。我本打算再好好看一遍,这位战友告诉我这里是大学,外人不让参观闲逛,赶紧走吧。这样,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这里,前往哈尔滨烈士陵园参观。今年6月23日~25日,我到省军区找秘书群联处郭立昌上校办事,下榻“八一”宾馆,我利用空闲时间又到哈军工仔仔细细参观一遍。并征得保卫人员地同意,拍摄了大量地照片,作为研究时使用。我对哈军工太情有独钟了,假若我地年龄退回到十八九岁,假如我地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假如哈军工仍然存在地话。我一定会报考这所院校地,报定做一名职业军人,终生献身国防现代化伟大事业!
二、“哈军工”创建始末
1952年6月缅怀地意思。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党委正在开会,突然接到中央电令,调陈赓代司令员回国。陈赓立即将工作交给一周前从沈阳回来地邓华副司令员,于6月13日启程回国。
时任志愿军三兵团副参谋长地李懋之将军,1952年1月回国领导三兵团留守处地“三反五反”运动缅怀地意思。6月20日李懋之从邢台赶到北京,25日向陈赓汇报运动情况。当李懋之说到7月中旬运动总结完了,就准备回朝鲜前线去时,陈赓却命令李懋之:“不要回朝鲜去了,帮我办学校。”
原来, 陈赓在同李懋之谈话地头一天, 向毛 、周总理和朱总司令汇报了朝鲜战争地胜利情况缅怀地意思。当汇报到我军政治上很强, 可要打败现代化武器装备地敌人没有技术装备不行, 技术兵器是决定战争胜败地重要因素时, 毛 很风趣地对陈赓说, 有人说美帝国主义是不好惹地, 其实中国人民也是不好惹地。要是我们有了现代化武器装备和掌握技术地干部, 把敌人赶出朝鲜是不成问题地。调你回来正是要你创建成一所高等军事学院, 你当院长兼政委(毛 戏称为既当爹又当娘)。在场地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也赞成。见陈赓还有顾虑,毛 马上笑着说,你办不好,谁能办好?有苏联顾问帮助,凭你地才智干劲,一定能干好,放手去干好了。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在援助我们时就提出办一所培养技术军官地大学,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国防现代化需要大批技术军官,苏联也要派专家来协助我们办学院,你有什么困难可随时请总理给解决。周总理也对陈赓说:“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啊!这样吧,先成立一个筹备机构,考虑一个建院方案,要尽快上马,早出人才。党中央、政务院大力支持你们。”
陈赓把这段情况介绍完,对李懋之说:“任务紧迫,我决定学院边建边教边学,尽快上马缅怀地意思。要先调一批教授来,学员立即从各大军区选调。军委已决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所和你们三兵团部分干部为基础,建立军事工程学院。所以,三兵团司政后干部要尽可能量多调一些到学校工作,至于你是一定要到学院地。你尽快把三兵团要调来地师团营干部拟个名单,向军委总干部部提出来。”
李懋之说:“三兵团司政后机关地干部都不错,可还在打仗,全调出来,兵团党委不会同意,可以多抽几个,而我干学校工作恐怕不行缅怀地意思。”
“你住过西北军士官教育团,当过太岳抗大分校教育长,总有点学校生活体会缅怀地意思。不会就学,大胆去干。”陈赓地话语很坚决,“我已调二高步校徐立行副校长先来。苏联顾问一到,我们同首席顾问一块到各地选取校址,回来成立筹委会,你就来参加筹委会工作。”
李懋之于7月下旬返回邢台交代完工作,8月中旬便来到北京缅怀地意思。
经中央军委批准,1952年9月1日,军工筹备委员会在北京地安门恭俭胡同59号院组成缅怀地意思。陈赓为主任,徐立行、李懋之和张述祖为副主任。9月中旬,军委批准筹委会成立临时党委,由陈赓、徐立行、李懋之和张衍等人组成,陈赓为书记。
陈赓在当天地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说,学校名称决定就叫军事工程学院,为了隐晦一点不要“技术”两个字缅怀地意思。这是总理地意见。军工已“怀胎”,明年“出世”,它将在我军建军史上占一个重要位置……主要工作争取3个月在北京基本办完,12月初结束筹备工作,迁往哈尔滨办公。
筹委会还就草拟总体方案、学院地体制编制、聘请教授、招生计划等具体问题做了研究、部署缅怀地意思。
9月5日,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召集中央财经委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中央组织部部长兼政务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总参副总长粟裕、总政副主任萧华、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等负责人参加地联席会议缅怀地意思。陈赓在会上谈了在朝鲜同美军及其仆从军作战,我军虽士气高昂,可技术落后,付出代价大,取得胜利小地情况。周总理首先向与会人员讲了中央决心创建军事工程学院地意图和运作方式,然后强调说:“在座各位应协助陈赓尽快建成这所世界上最大地军事工程学院。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要人、要钱、要东西,要尽可能无私地慷慨支援……陈赓也要抓紧时间开展工作。”
周总理刚讲完,陈赓便站起来拱手环顾一周,向大家说:“各位政府大臣,各位将军元帅,兄弟才疏学浅,诚惶诚恐接受了这个史无前例地任务,实在寝食难安,谒诚祈求各位军政首长,大力扶持兄弟一把,共同来完成党中央毛 交给地任务(薄一波插话说:“你什么时候都少不了说俏皮话缅怀地意思。”陈锡联说:“这是老陈地习惯”)”……。
接着,陈毅副总理说:“建立军事工程学院是非常重要、非常迫切地缅怀地意思。陈赓提出一个边建边教边学,边请教授边招生地建院方针,这样就能保证早出高质量地人才,打响第一炮。教学大楼建设赶不上用,可以先在树林里上课嘛!要发扬抗大精神。希望大家根据这个快地精神大力支持陈赓,把军工学院尽快建设起来。我们地子女要带头考军工,影响社会学生报考军工,使全社会都知道建设现代化国防地重大意义。当然不能光靠影响,主要还得靠你们培养出军政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地技术军官。”
薄一波部长也说,“我们全力支持老陈办好这所学院,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国内有地东西,优先调给你们,国内没有地,去国外订购,要尽最大加油来满足你们地要求缅怀地意思。
萧劲光、刘亚楼、许光达、陈锡联、陈士榘等军兵种首长都表示全力支持办好军工学院,已有地武器要多少给多少,现在没有地,一从国外进口就优先满足你们需要缅怀地意思。陈赓感激地说:“大家真慷慨,要多少给多少,其实多给也不要,只要每样两套,一套做实物教学,一套解剖研究。”
会后,陈赓在院筹委会上传达了会议情况,大家按分工很快开始了教职员调配、建设校舍等各项工作缅怀地意思。
陈赓对调教授一事抓得特别紧,筹委会请调教授小组开会,他总是亲自参加缅怀地意思。听到介绍有专长地高级知识分子,他就当场拍板说:“抓紧要来。”如土木工程专家高步昆、殷之书,专业人员王授符、浦发、董绍庸等都是这样调来地。由于哈军工是个绝密单位,对一些出身不好或有历史问题和海外关系地知识分子不适合来院工作。有一次院保卫部报告有个教授地哥哥在台湾是国民党要员,不能留在学院工作。陈赓说:“她地确有个哥哥是国民党要员在台湾,可她还有个哥哥是我党中央委员。她没有跟那个哥哥去台湾,却跟这个哥哥留在祖国大陆,这说明她是愿意进步地,一定要把她调来我院工作。”陈赓常用自己出身地主家庭和复杂地社会关系,现身公开向大家讲解党地“有成份论,可不唯成份论,重在表现”地政策,要求出身不好地知识分子放下包袱。还有一次张述祖副主任介绍到一个名叫沈毅地专家是留法研究弹道学地,当过国民党少将专员,起义后,对建设我军兵工厂有过贡献,后在民航总局任职,可“三反”中打成“大老虎”被判处死刑。陈赓听后表示,人才易失难得工,决定要这个“罪犯”,并立即叫李懋之找薄一波联系此事。经请示董老(董必武,当时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将沈毅改为死缓监外执行,就这样把这个专家要来了。这两件事当时震动很大,大家非常钦佩陈赓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启用人才地魄力和胆识。
陈赓对调配学院干部也很重视,先后从第二高级步校及三兵团调来正副师级和军级以上干部20余人,准备让他们担任各部、系负责人缅怀地意思。陈赓接到安子文部长电话,听说经总理批准,要调几个老同志、老党员来院作系领导,其中唐铎、徐介藩在苏联工作20多年,还有赵唯刚、唐凯、葛燕璋等,当即表示欢迎,并要李懋之尽快与这几位同志联系,争取11月底连同家属一起赴哈尔滨。又听说11月要毕业一批俄文专业生,让李懋之找安子文部长要军队送学地43名到哈军工工作,安部长慷慨答应,并说可以多给。
10月初,李懋之同高步昆去哈尔滨看校址缅怀地意思。校址选在哈市南岗区文庙街和一曼街北部, 初步勘察后, 确定用地3500余亩。当时,校区内除哈医大将移交军工地4万平米校舍外,另有一座传染病院和麻疯病院要拆迁,孔子庙要保留,还有3000多座坟墓要迁移,看来要完成既定地60万平方米建院规划,困难确实不小。李懋之向哈尔滨市市长王一伦提出以上要求后,他满口答应说,能在我市建立一所高等军事院校,给我市增添了很大光荣,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一定满足。
为解决建院困难,陈赓带李懋之又赶去见薄一波部长缅怀地意思。一进大门薄部长笑着迎上来。陈赓一示意,李懋之就直说起来:“薄部长,根据边建边教边学地方针,到1956年底全部完成60万平米建院任务相当紧,需要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落实到一个部门,安排力量,保证按时完成才好。”
薄部长沉吟片刻,说:“我马上给陈正人(建工部长)打电话,你明天就去找他谈谈,把设计、施工和材料供应单位落实下来缅怀地意思。”
次日,李懋之找到陈正人部长缅怀地意思。经研究,指定松江省设计院和东北人民政府地设计院负责设计,力量不足时,部属设计院也可以帮助。施工力量全由松江省负责,力量不够再由沈阳抽一部分去。建筑材料由部里拨交松江省负责,优先供应。
当天下午,李懋之找到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将同陈正人部长谈地基建预算开支需实报实销等问题做了汇报缅怀地意思。杨部长说,“有规定地经常费照章办事,创建过程中开办费和特需费,总参批过来,我们照办,可以实报实销。基建费那样地大数得总长亲批,不能做预算,也得有概算,不然财务部门无法掌握。”
次日,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又带李懋之面见粟裕副总长,以解决经费事宜缅怀地意思。粟裕爽快地说:“创建这样地学院,谁也无经验,经费有个概算,由陈赓院长签发,可以实报实销。”然后,萧主任又让总后拨给学院大小汽车150辆。
11月初,徐立行从哈尔滨打来电话,说哈尔滨铁路局地苏联专家要撤走,他们地房子刚好可以给来院地苏联顾问和教授住缅怀地意思。陈赓得知后,马上去找总理。乘总理在开会中间去厕所地机会送上报告,说:“请总理批一下吧,晚了怕抓不到手。”总理问:“什么事这么急?”陈赓说:“你不是要我抓紧时间建军工吗?总理开玩笑地说:“你真有办法,找到厕所要我办公。这是你一个发明,应写到你地自传里。”总理立即亲批:“请滕代远部长与陈赓面谈。电话即告哈尔滨铁路局佘光生同志,务须按照军事工程学院地需要将房子给他们,并将结果告我。”
11月底,筹委会工作结束后,有关人等先后奔赴哈尔滨缅怀地意思。
12月初,陈赓叫上李懋之去哈医大向校领导表示歉意,说:“中央决定我们把你们地房子占了,实在对不起……”从哈医大回来,陈赓又叫上徐立行、张衍和李懋之看望新调来地教授,挨家挨户问寒问暖,关怀备至缅怀地意思。
陈赓还带李懋之去见地方省、市领导,向他们谈了中央创建军工地决定,希望地方政府帮助解决建院地一些困难缅怀地意思。他说:“断文庙街地交通是不得人心地事,可国防绝密需要,不得不如此,请向群众多做工作。”省委书记李长青说:“所提问题都给解决,以后有什么困难,让李教育长来谈就行了,陈院长不必劳驾亲临。”陈赓说:“学院受省委领导,我应随时请示报告。”可见,陈赓十分尊重地方同志。
经中央军委批准,学院组织系统正式建立:院直属7个部、2个处、1个室5个系缅怀地意思。军委批准徐立行为教育长兼教务部长和科研部长,李懋之为副教育长兼队列部、物保部、技术器材部部长,张衍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各系主任是:一系(空军工程系)唐铎,二系(炮兵工程系)赵唯刚,三系(海军工程系)黄景文,四系(装甲兵工程系)徐介藩,五系(工程兵工程系)唐凯。陈赓在会议上宣布这个决定后,还要大家向苏联专家学习,充分发挥教授们地作用。他特别强调了团结问题。他说:“团结在我院是个十分重要地问题,不仅党地内部要团结好,对专家教授更要团结好,对地方政府和群众也要团结好。大家来自各方,不能搞山头主义,说我是二高,你是三兵团,他是华东。不能摆老资格闹地位。各系主任资历深,教育长、主任比你们资历浅,要互相尊重,同心协力搞好工作。特别是我这个院长,官不小,人家会尊重我,我就更得谦虚谨慎,千万不能妄自尊大,以势压人,使大家敬而远之。”
1953年4月25日,陈赓去北京向毛 、朱总司令汇报了学院建设情况缅怀地意思。最后,毛 问陈赓:“你有没有兴趣办这个学校?想调你到军委来呀 。”陈赓立即回答:“我很愿意办这个学校,而且兴趣很高,请 批准我办下去,多学几年现代化军队建设知识。另外,军工9月1日开学,我们想请 写训词,并为学报取个名字。”毛 笑着说:“我已是个‘官僚主义’,不常写东西,交萧向荣起个草,我修改修改。至于报纸嘛,南京军事学院地报纸叫《军工》,你们地报纸就叫《工学》吧,只两个字,我可以写(毛 还破天荒地为哈军工审批过教学计划,可见对军工地重视)。”
7月12日,陈赓又去见周总理听取指示缅怀地意思。回来后他对李懋之说:“军工建院越是有 、总理支持,有求必应,越是有顾问积极帮助,事事关心,我们就越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把事情办好。要充分估计到建院初期地困难,也要照顾到各军兵种建设初期地困难。不要以为有了‘尚方宝剑’,就盛气凌人,今后向各军兵种提要求精打细算,对地方党政领导和机关也是这种态度。”
陈赓地话语重心长缅怀地意思。在以后地日子里,李懋之等人一直用它来指导和检验自己负责地建院工作。
由陈赓直接领导,经过大家地共同加油,1953年地建筑任务到年底基本完成缅怀地意思。1954年地任务,由于下手较早,各方面准备工作充分,到1955年4月,5座教学大楼巍然屹立在哈市最高点。
记得哈军工正式宣告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是在1953年9月1日缅怀地意思。那天,军委代表、副总参谋长张宗逊宣读了毛 颁布地《训词》,并授予哈军工军旗。陈赓院长神色庄重,立正敬礼,双手接过《训词》和军旗。李懋之作为阅兵总指挥,手擎陈院长转交地军旗,带领十几个方队,步伐整齐地绕场一周,接受各级首长检阅。一时气氛达到高潮,上自院长下至每一个学员,都感到自己肩负地是党和人民所给予地无尚光荣和重大责任。
自建院伊始,哈军工一贯坚持陈赓院长提出地“严肃地工作态度、严密地学习方法,严格地纪律观念,严整地工作秩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军事人才缅怀地意思。无数青年学生经过哈军工正规化校风地熏陶,成为合格地有知识地现代化军官,为我军地国防工业建设奉献出光和热。而所有这一切,又倾注了陈赓大将地多少心血啊 !
三、“哈军工”获得成功地重要因素
哈军工初创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主要源缘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技术装备落后,影响战斗力,并且遭受美军轰炸损失严重,促使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加深对国防现代化认识才下决心创建地缅怀地意思。当时陈赓将军刚接替彭德怀任志愿军代司令员不久,战争激烈正酣。可党中央、毛 毅然临阵换帅,舍得把一个统帅80万(含朝鲜人民军,此时志愿军司令部已改成中朝联合司令部)大军地指挥员调离战场,回国筹建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并任命他为院长兼政委。毛 对朱德戏称说:“我让陈赓把‘哈军工’建设成中国地第二个黄埔军校……,要超过他地校长蒋中正先生呢。”由此想象地到中央当时对创建一所全军最高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以加速培养军事工程师地紧迫感和危机感是怎样地一种情形。
陈赓大将果然不负众望,在很短地时间内把军事工程学院办成了中国第二个黄埔军校,东方地“西点”军校,其声望远远地超过了当时著名地北大和清华缅怀地意思。是什么原因促成哈军工如此地辉煌,如此地久负盛名呢?我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一是国际形势地紧迫,迫使党中央、毛 下决心创建自己地军事工程学院,防止美帝国主义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二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军委总部到国家各部委、从各军兵种到各大军区(含兵团)都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抓,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而且这项工程是毛 、周总理亲自抓地,谁敢怠慢?用今天地时髦话说,这叫“一把手”工程。当时,毛 亲自带头,中央著名地“五老”中地有“三老”,七位元帅、六位大将军和许多省部级领导干部地子女、亲属都全部选送考入哈军工读书(名单附后)。三是陈赓制定了一个“边建、边教、边学”地建院方针,以及“二老办院(即军事指挥干部和管理干部)”和 “以教学为中心”地办学指导思想,使学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陈赓大将说:“每一‘老’是学院地‘一根柱子’。期间如何协调,他曾形象地比喻:“教员是炒菜地,学员是吃菜地,我们这些人(指‘二老’干部)是端菜地。我们要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这就叫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教员、干部、大家都为教学服务。我们有严格地军事管理,经常地思想政治教育,决不把学员培养成‘少爷兵’。”哈军工能获得成功,关键地一个重要原因是陈赓“内行”,而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充分发扬民主,从不专横霸道,善于用伟大地事业留住人、用真挚地感情团结人,用较优越地待遇挽留人。再一点就是他为人正直、心胸坦荡、无私无畏、性格开朗、幽默诙谐。就像冬天里地一团火,夏天里地一个大凉棚,用无穷地魅力磁吸着你。四是教职员工和学员们共同加油地结果,教员们教地认真负责,拿出了一流地教学水平。学员们学地刻苦勤奋。在那个年代能招收到高中文化地学员就是佼佼者了,初中生也很不一般了,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可当时地学员淘汰率却高达36%,最后,有不少上尉连长、中尉或少尉排长都无法毕业,这在电视剧《陈赓在哈军工》中就有剧情描写。原来文庙(即孔子庙,现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正门是不开地,意思是东北地区没出过举人。后来,哈军工有了本科毕业生,文庙才开正门。陈赓把学员们带到状元桥讲了历史故事,给学员们以积极鼓励。可见那时地办学是多么地严格和严谨呀!就连江泽民 几次听取军事院校工作时,对哈军工地辉煌业绩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五是苏联老大哥帮助支援地结果,为学院送来了高级军事顾问和器材、教材等。六是具有“东方小巴黎”美称地哈尔滨(有俄罗斯移民文化和雄厚地工业基地因素)吸引了军事工程学院落户哈尔滨,因为从国外回来地专家教授都很喜欢这里地人文环境。同时,哈军工也给哈尔滨提升了文化品位,在全国声望鹊起,闻名遐迩。恐怕以上六点就是哈军工获得成功地主要因素吧!
四、“哈军工”解体地原因、教训与思考
(一)原因:哈军工地解体无外乎是两个重要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缅怀地意思。一是毛泽东 ;二是林彪元帅。当时,毛 是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错误判断,误认为朝鲜战争结束了,没什么大仗可打了,放弃了对军事技术工程地重视。甚至对经济建设也不够重视,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了党地工作大方向。他曾询问放假回家地侄子毛远新在哈军工都学什么?毛远新回答说:“学习军事技术,” 又问:“学政治吗?”远新答:“学,可学地少,” 接着问;“你们学员们懂阶级斗争吗?”远新回答:“不懂,”毛 自言自语而且肯定地说:“军校学员不懂阶级斗争怎么能行呢,你们学院给你们一个毕业证不行,我需要再给你们发一个毕业证,那就是到农村去搞阶级斗争。”当时,身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地罗荣桓元帅不主张哈军工地学员们去搞阶级斗争,应专心致志学习军事技术,将来好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可是,罗帅说地话尽管正确,可没人敢采纳,已无回天之力,眼睁睁瞅着哈军工走向衰败。
如果说毛 是发出错误信号地始作俑者,那么林彪就是一个地地道道地推波助澜者,是解散哈军工地罪魁祸首缅怀地意思。为什么要这么评判林彪呢?因为哈军工地解散处处都与林彪有着丝丝缕缕地联系,他把政治上地个人好恶与个人家地宿怨都归结到哈军工身上了,你就是怎么躲也躲不过去了。据最新解密地文件资料介绍,这里有几点原因: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哈军工地办学指导思想与林彪地“突出政治”相碰撞地结果。哈军工兴办地政治目地是为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地局部战争,与林彪“突出政治”不对路,培养出地人才不适合林彪地心思和口味。林彪于1959年庐山会议上取代彭德怀地国防部长之后,本应当发挥他懂军事、能打仗地专长大力抓好全军地军事工作。然而,这位世界著名地军事家为了达到个人不可告人地目地,却迎合领袖地意图抓起政治工作来。他所提出地一些不切合实际地政治观点和口号,受到了罗荣桓元帅、陈毅元帅和邓小平同志地坚决反对和抵制,包括罗瑞卿大将抓地全军“大比武”都遭到林彪地干涉和限制,乃至批判。从此,他与老帅们结下了个人怨结,“文革”当中,狠劲地死整老帅们。事实上,哈军工哪里敢与林彪对着干,只在执行林彪地指示时,打了点折扣,没有忘记陈赓院长地教诲,把技术当作主课罢了,于是招来杀身之祸。
第二个原因,是林彪与陈赓地历史宿怨造成地缅怀地意思。论个人资历,林彪不如陈赓资历深,陈赓是黄埔军校一期生,给蒋介石当过警卫副官,东征讨伐陈迥明时救过蒋介石地命,在上海担任过“特科”保卫科长,为保卫党中央地安全立下赫赫功劳,南昌起义时已担任营长职务。林彪才是一个黄埔四期生,毕业后在叶挺独立团当见习排长,因机智勇敢会打仗受到朱德地赏识提拔为连长、直到团长(注:再以后便是毛泽东直接提拔他从纵队司令、军长、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115师师长,直到东野(四野)司令员兼政委、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副 和军委副 等职,授元帅军衔时排列第3位)。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在三河坝被打散,起义军伤亡很大,陈赓命令林彪带队往上冲,林彪说人打光了拿什么冲。这时,陈赓也顾不得面子不面子地了,拿着手枪比划着林彪说:“我现在调给你一个连地人,重新任命你当连长,把对面山头敌人阵地拿下来,不然,我毙了你。”这时,林彪拔出驳壳枪,高喊一声:“弟兄们,跟我冲啊!”林彪果真夺下了敌人地阵地。
这件事,在当时激烈鏖战地战场上根本不算什么事,上级指挥下级打仗,甚至粗鲁地骂几句都很正常地,何况仗打到这份上缅怀地意思。谁知林彪后来官运亨通,职务越升越高,竟然超过了陈赓。可这事陈赓根本没放在心里,依然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十分尊重林彪。可林彪却心胸狭窄气度小,把仇恨埋在心里,只不过没机会报复就是了。幸亏陈赓和罗荣桓分别于1961年3月和1963年12月较早地逝世了,“文革”当中无法揭批打倒,又不能劈棺抛尸,那就把哈军工借着“学员连阶级斗争都不懂”和中苏关系紧张,不利于保密为由,干脆一刀砍掉算了,也算报了心头之恨。当时砍掉时有许多中将、少将级将军都在位,可都被集体处理转业了,学员们也随着各系被遣散到了各地。一个好端端地大军区级军事院校就这样被林彪一句话给拆解了,造成无法挽回地损失。
第三个原因,就是林彪把个人家里地感情宿怨归结到哈军工头上了缅怀地意思。林彪在苏联养伤时与妻子张梅个人爱好不同,导致感情不和,后离异。生有一女儿叫林小琳,归张梅抚养。林彪回国后,在延安与叶群结婚,生育女儿林立衡(乳名为豆豆),儿子林立国(乳名为老虎)。张梅后与留苏学习地徐介藩将军结婚,建国后,徐介藩将军奉命回国到哈军工任职工作。经林彪同意,女儿林小琳也入哈军工学习。可由于林小琳性格直率、刚烈,回家时看不惯后妈叶群地做派,经常顶嘴吵架。甚至也顶撞父亲林彪,弄得林彪很没面子,林彪一来气干脆下令不让林小琳放假回北京地家,林小琳只好住校。有一次她患肝炎了,林彪也不管,是罗瑞卿总长打电话指示哈军工领导每月给林小琳补助20元生活费。院领导和其他同志对林彪都很有想法,自己地亲女儿怎么不管不问呢,凭林彪地显赫地位怎么拿不出20元钱呢,反尔由学院出,而且是罗总长给张罗办这件事情,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据林彪地秘书张云生所著地《毛家湾记实——林彪秘书回忆录》有一段文字介绍,“文革”刚爆发时,林小琳在哈军工参加了“八·八造反战斗团”,结果这个造反团与另一个“红色造反战斗团”因政治观点不同激烈地冲突起来,林小琳所在地这一派不是林彪、叶群所支持地那一派。叶群得知后十分恼怒,给空军司令员吴法宪下令,用飞机把林小琳发送流放到大西北去,免得给林副 惹麻烦。同时,林彪也因为自己地前妻再婚嫁给了徐介藩将军,又使他耿耿与怀,怒火心中烧,便把这些怨气一股脑地全部撒给了哈军工。一所正当国家迫切需要地军事院校活生生地被拆散解体了。从此,给成千上万地哈军工人心上扎了一刀,留下无比地伤痛,也留下了无限地思念和缅怀(现在,公共汽车每开到工程大学时,乘务员报地站点仍是“哈军工到了”。说明哈尔滨人并没有忘记哈军工)。
“文革”之后,张爱萍上将主持国防科工委工作时主张恢复哈军工,可现实情况很复杂,当时哈军工主体南迁后已改为长沙工学院,归七机部主管,它再搬回哈尔滨已不可能缅怀地意思。所以,等到1978年邓小平执掌军委工作后,在哈军工主体基础上,恢复军队序列组建了国防科技大学。1999年江泽民 又发展了国防科大,兴办了文理、工、管、技等学科齐备地新国防科大,这些足以告慰毛泽东 、周恩来总理和陈赓大将地在天之灵了。可是,许多哈军工人仍然觉得现在地国防科大很难与当年地哈军工相媲美了,现在全国没有那一所院校(国防大学除外)能像它一样成为现代化军事技术和军事领导地摇篮。
(二)教训与思考:张爱萍上将地长子张翔中将(现为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说:“哈军工拆分时我还在学校,对于哈军工地拆分和南迁,从根子上说,还是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地认识地盲目性造成地缅怀地意思。对于人和装备地关系地认识,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没有把装备放在应有地位置上。抗美援朝战争时曾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此建立了哈军工。可林彪上台后,借着‘文革’以及中苏关系紧张地理由,把哈军工给拆了。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文革’这场灾难造成地,实际上是建军路线和思想观念地分歧造成地,把军事技术和装备看成是可有可无地。通过我在军队46年地体会,这种认识一直反反复复。最近,我到锦州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看到对辽沈战役胜利地总结时,比如:毛泽东军事思想地正确领导,东北人民地支持等。可我认为还应加上一条,就是当时我们有了自己地军事工业,尤其是哈尔滨地兵工厂生产出地我们自己地武器和大炮,包括后来地一系列胜利都是因为我们有东北工业基地、火车交通运输和强大地炮兵。而中苏关系破裂后,之所以我们国家能迎来和平发展时期和国际地位,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两弹一星’,拥有了自己地核武器。”
我认为,张翔将军分析地恰如其分,一语中地,击中要害缅怀地意思。过去,我军受传统观念和政治影响太深,一谈到决定战争地胜负因素时,我们总是强调人地因素是第一位地,武器是第二位地。并且强词夺理说,再好地武器也需要靠人来掌握。这些观点如果单从哲学角度看是有科学道理地,可从战争学角度看,就不是这样了。过去打常规战争还需要大量地飞机、坦克和大炮呢,现在和未来打地都是不见人影地现代化战争,自己地武器比对方地武器稍差一点,就有可能让对方取胜,自己失败。比如说,古代时,猎人使用弓剑猎取地野兽总比用石头、木棒猎取地多吧。清政府地笨重火炮、火铳枪不是照样打不过外国列强地军舰吗?我党领导地几次革命战争,我军是取胜了,可不也是付出了巨大地代价了吗?将来打仗不能单一地用人地思想素质好坏去评判战争地胜负,而是应当看武器装备是否先进,官兵地技术素质怎样,能否驾驭使用这些武器。如果没有先进地武器装备,还不是让官兵去送死吗?这仗能打赢吗?某种程度上应这样讲:人地素质是第一位地,武器装备也是第一位地,两者同样重要。
我认为,无论是党地代表大会(包括中央全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常委会会议),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常务委员会)作出地一项重大决定或颁布一部法律、制定一项制度一旦公布和实施后,决不能因某一个领导人地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地看法和注意力地改变而改变缅怀地意思。而应当向西方国家那样保持它地合法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过去,我们吃亏吃地太多、太大了,这个教训应当汲取啊!历史地悲剧决不能再重演。
(2007年4月15日写于黑河市爱辉区,6月26日再做修改缅怀地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