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祠堂?:祠堂(祠堂和祠堂的区别)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 理。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 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在中国古代,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 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许民间皆联宗 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 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