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大厅
“倦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外漂泊久了,对我来说,故乡是一个结。乡愁,总是蕴绕在心里,尽管时间像打磨机,渐渐地磨去记忆中很多印记,亲情也在流失的岁月里淡化,没有以前那样亲切,也没有那样时刻惦记,但无情的岁月,总是磨不掉乡愁,忘不了思乡曲。只要有时间,不管身在何处,我总会赶走回漳浦老家,随着年纪的增长,也越来越频繁。
今年的建国七十周年国庆也不例外,在家玩了几天正准备返程,有幸受到林仲文老师的邀请参观由他发起修缮的“乌石大厅”。我欣然答应,马上改签动车票。林仲文是我崇敬的老师,也是“海云山馆”主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也是我的校友,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祖先林功懋就是旧镇乌石苑上村人。林老师当了两届十年的漳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政协海云墨会书画家、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我经常调侃他是“平民县长”,字画里带着贵气。老师平朴,人格魅力让我敬仰,把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挂在厅堂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更是元气满满,更会让自已拔高的感觉。
刚告别炎炎的夏日,微风里开始带着些许秋的气息,偶尔飘落的几片落叶,似乎在宣告这秋天的来临。那些飘飞的落叶,窸窸窣窣落了一地的芬芳,泛黄的叶子上留下岁月的痕迹,遇见的每一次飞落,我都那么想要伸手去接住,就像是捧着轻盈的精灵,心意的美好不言而喻。
林老师、县里的林作家、我弟弟达良,我们一行四人,由弟弟开车直奔“乌石大厅”。一到“乌石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老师书写的牌匾“海云家庙”和对联“敦和气而聚国族、积阴德以福儿孙”,字体苍劲有力,古韵悠悠。整个建筑修缮一新,富丽典雅,林老师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乌石大厅”,面对着眼前的一砖一瓦,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少年。
我的初中的生活里,有快乐,有苦恼,有困惑,有伤心。太多太多的情感融洽在一起,短短的初中生活简单而又复杂,让人烦恼让人回味。那时我们的中学叫浯江中学(现已搬苑上村地界,改名叫长春中学),浯江中学离家约3公里,每天上学我得经过四趟浯江溪,早上去、中午回;中午去、晚上回,三年里就这么周而复始.
那时我们的教室就在“乌石大厅”里面,硕大的一个庙被隔成十来个教室,里面还有老师的办公室或宿舍,每当上课读书声、老师的教课声,互相掺杂,热闹非凡。但由于年纪小,对这个既是庙又是学校的建筑没有太多的思考,甚至有些模糊,随着年龄的长大,才知道我是多么的幸运,能在这个富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地方上过学。
后来才知道,“乌石大厅”就是海云家庙,乌石大厅是俗称,为闽南第一大宗祠,为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坐落于漳浦县浯江村,前对丹山印石峰,近处梅岭为笔架山;巍峨的海云山屹立在西北方;左傍紫薇山(龙山);右列天马山、伏虎山、塔山;后靠御屏紫帽石,透过倒亭隙,遥倚平和县矾山;浯江自西北而来,沿龟林山、紫薇山绕到正东,从东南方向直奔浮头湾,汇入东海。海云家庙为漳浦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漳浦林姓主要有二个来源,一支称路下林,为南宋林昌的后代。另一支称乌石林,其始祖林安于南宋间由长乐迁居漳浦,后代聚居于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形成了以旧镇,深土、赤土、霞美为中心,四十多个村庄,总称乌石的社区。
明代嘉靖到清嘉庆之间,乌石林姓极为兴旺,先后出现了11名进士,25名举人,40多名贡生,科举仕宦共80余人。有“三凤齐鸣”,“五桂联芳”的佳话,其中著名的有嘉靖探花,南礼部尚书林士章,广西按察使林功懋、承天府知府林士宏等。乌石林姓分衍四宗,四座宗祠均称为“海云家庙”,以乌石宗的海云家庙为大,另有堂号世德堂。
海云家庙由林普玄等创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林震重修,万历八年十月二十四日,由雷州通判林楚,礼部尚书林士章等主持在原地重建,重建时改变了家庙的座向,但地址不变,形成现在的规模,清康熙间,内阁中书林琛再修,此外,清同治间,民国间,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等多次维修;
海云家庙。占地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水池、戏台、大埕、门厅、前堂、天井庑廊、正堂、天井庑廊、后堂。全座面阔五间,设大门及左右偏门,墙斗作高浮雕麒麟图,明间、次间墙面采用木棂窗。方石柱,台梁倒悬吊莲,青石高浮雕门鼓;前堂十一檩带前廊,三山顶,使门厅的高度显著提高,增强了建筑的规格,而门厅的主梁又可置于二柱之间,木结构的处理达到前后平衡。由于分别由二组匠师建造,故两边斗拱数量不等,花饰也有所不同;正堂十五檩前后廊式,前轩卷棚式,深三间,青石高浮雕柱础,木柱承重,现改为圆石柱,台梁式木结构,稍间为穿斗式,正堂明间设木栅隔墙,中为祭祀祖先的神位,堂上悬“探花及弟”、“进士”、“旌表贞义”等匾额。左次间置明万历间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坐像;后堂深三间,十四檩前后廊。坐斗有瓜斗和莲花座斗,前后天井两边无廊间。护墙作外向雨披。墙体采用三合土夯筑,斗拱、搭牵、梁、枋、斗、拱之间均处理了镂花木雕,体量和位置都恰到好处,梁枋之间均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彩画,石、木结构大量使用各种雕刻形式。家庙屋面作悬山顶,稍间低于明间和次间,形成了耳房的形式,丰富了屋面的线条。海云家庙的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大,均居于闽南地区同类建筑之首,对于研究古代祠堂建筑早期制度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林士章是漳州历史上五位鼎甲三及第者之一,也是漳州历史上第一个官至尚书的人,因此他在漳州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是一个传奇式人物,民间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很多。
特别传奇的还是林士章与妈祖信仰的缘分。他的故乡漳浦县乌石天后宫的妈祖神像是林士章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归休时,从妈祖的故乡莆田湄洲请回的。乌石天后宫也正是因为供奉着这样一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妈祖雕像而闻名海内外,备受妈祖信众和广大游客瞩目。
乌石天后宫供奉的乌面妈祖雕像用黑沉香木雕成,是漳浦乌石籍探花、尚书林士章从莆田湄洲岛妈祖庙迎来的,因为湄洲岛妈祖庙原来的妈祖雕像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乌石的这尊妈祖雕像就成为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妈祖神像。妈祖的雕像有硬身和软身之分,硬身是用整块木头雕成的,不易搬动,称为镇殿妈祖;软身则是四肢关节可以灵活转动,便于换装、移动,称为巡游妈祖。妈祖的法相有三种颜色,粉色是平时的表情,金色是得道时的表情,这两种颜色的妈祖像一般都是硬身妈祖即镇殿妈祖,而巡游妈祖一般是黑色的,表示救苦救难。乌石天后宫供奉的正是这样的黑面妈祖。那端庄慈祥的面庞,让每一个仰望者无不为妈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情怀所感染。
乌面妈祖刚被林士章迎来时是安放在漳浦县城北面的慈后宫的,妈祖神像每年都要到漳浦各地妈祖庙巡安,有一年到林士章的老家乌石巡安就被留下没有回到城北慈后宫了。乌面妈祖在乌石起初安放在乌石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祭祀林士章祖先的海云家庙里,形成“城北有庙无像,乌石有像无庙”的局面,后来才建天后宫供奉。乌面妈祖由林士章这样的俊杰名人迎来,其来历又是如此曲折,自然蒙上神秘的色彩,引发人们的遐思和尊崇。
乌石天后宫位于漳浦县旧镇镇的紫薇山麓,正殿为重檐庑殿顶,上覆金色琉璃瓦,高16米。整个建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25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殿前6根雕琢精美的蟠龙青石柱,殿内24根直径60厘米的圆石柱,殿堂宽敞明亮,雕绘彩藻,金碧辉煌,正中供奉着乌面妈祖。殿前下13级台阶是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小广场。站在广场上仰视大殿,更觉得建筑的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到大殿内仰视妈祖神像,崇仰之感不由自主从心底升腾起来。这位在凡间只度过28个春秋的渔家女子,救人无数,行善无数,终于从人演化为神,获得精神的永生。从正殿两侧的台阶可以走上后殿,后殿与正殿之间也有一个600多平方米的石埕。后殿高11米,面宽17米,深3米,供奉着妈祖的父母。后殿的后面有小径可以攀登紫薇山,直到峰顶。
站在乌石天后宫前远眺,视野开阔,远处是天马山、伏虎山、塔山等一座座小山头连绵起伏,近处荔枝林、香蕉林、水稻田、蔬菜地、砖瓦房等错落有致,一派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天然美景尽收眼底。漳州市规模最大的宗祠家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云家庙也历历可见。天后宫背倚的紫薇山,又称龙山,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满山遍野的花岗岩巨石,说什么就像什么,有的游客指点着说这是灵龟石,那是笔架石,都极神似。浯江从山北绕行而过,奔向白沙港,奔向大海。
紫薇山当然是因为生长着许多紫薇而得名。天后宫后面有一个天然石室,叫紫薇洞,是林士章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巨石为顶,洞口有明嘉靖年间漳浦县丞林文相题刻的“紫薇洞”三个大字。洞宽约5米,深约6米,洞内凉爽宜人,洞侧有一小石门,出石门是悬崖,又是一个别有天地的观景台,可以眺望远近美景。天后宫周边密布许多名胜古迹。始建于元末明初的文昌宫祀文昌帝君,据说当年林士章在紫薇洞读书时,每到夜晚就到文昌宫里,借宫中的灯继续苦读。王公庙祀东晋谢安,纪念历史上著名战役淝水之战的领导人,这是漳州到处都有的庙宇,寄托了民众战胜强大敌人、守护和平生活的愿望,相传其香火是开漳圣王从河南光州带来的。紫薇寺是一座佛寺,殿中供奉三尊佛,壁上绘有十八罗汉,还有黄道周题写的“白云深处”四个大字。
十分了得的历史名人,传奇神秘的千年神像,独具魅力的山海风光,共同作用产生的整体效应,使乌石天后宫正在成为与湄洲岛妈祖庙等著名庙宇齐名的朝圣地。神以人威灵,人以神显名。林士章与乌石妈祖之间形成一种人神互相依存的特殊关系。如今,乌石妈祖闽台共仰,成为沟通海峡两岸的和平女神。因此,人们更加怀念请回乌石妈祖的探花林士章。
乌石林姓历史上分衍到全省各地,也有不少东渡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凤山、宜兰、彰化、南投、基隆、云林等地均有乌石林氏的传人,其中有雍正年间林协、林捷、林良三兄弟,居台湾南部,定居台中的后裔林瑶琪先生,定居于彰化的林瑞国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到乌石寻根竭祖,鼎建乌石天后宫,长春中学,又有宜兰林渭水等多次组团回乡竭祖。从此,农历八月十二日便成为乌石地区“姑婆祖生”,这个节日历代不易,相沿至今。
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在古庙的初中三年,总是那么的无比自豪。古庙里历史上的故事、历史名人的足迹,随着时间的沉淀,乌石大厅更加神采。特别是妈祖的庇护,将永远伴随我的一生。
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苏达贤,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黑龙江省作家会员、佳木斯作家会员、莆田市书法家会员。经营民营公司,爱好文学创作,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录入【中国文化人才库】,曾出版《苏苏散文集》、《又见炊烟》散文集、各平台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坛名家代表作》丛书,并散见于《闽南原创文学》、《当代美文在线》、《大连文学》、《佳木斯日报》、《佳木斯日报新闻网》、《三江晚报》、《佳木斯广播电视报》、《三江风情》、《东北风》、《工匠》、《江南作家》、《荒土文学》、《莆田作家》、《长江诗歌》等报刊刊杂志及网络平台。《荒土文学》、《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黑龙江佳木斯 苏达贤乌石大厅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