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一种结合了骨灰瓮、骨灰散撒以及海葬等作用的新型的殡葬方式——成为永久的人工纪念礁。
纪念礁是使用专门的环保水泥与逝者的骨灰混合制作而成,能够为鱼类与其他海洋生物营造栖息场所,成为一个对海洋生态有积极意义的永久贡献,为我们的下一代保育如此美丽的海洋环境。
把珊瑚种植在纪念礁上
小小的珊瑚
家人和朋友更可以参与到纪念礁的制作过程中,在纪念礁上加上手印或是小型的纪念碑,并放入逝者或其家人制定的海域。
这不仅是对海洋的治愈,更是亲友心灵的治愈。
家属们可以去水下探望逝去的亲人。
骨灰带来重要的营养,并且帮助氧化纪念礁周围的水,促进了生命的繁衍。
你将来会选择这种海葬方式吗?
海葬在中国
以青岛为例,青岛市实行海葬已经23年了,但是发展过程却步履蹒跚,记者从市殡葬管理所了解到,每年火化5万人,而参加海葬的却不到2000人,还不到总体的4%。
1991年,青岛开始实行海葬,当时还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参加一次需要花费280元,市民在观念上还是有些传统,所以报名的很少,工作开展也比较难。2003年到2010年,物价部门重新核算了价格,将海葬费用上调到500元,当时参加海葬的人数依然不多。2009年,只有100人左右报名参加海葬,2010年开始,海葬开始有了补贴,将全部的费用都免去了,之后,海葬的观念慢慢深入人心,但从总体上来看,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市殡葬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海葬有着生态环保、节约土地等多种优点,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时难以消融,海葬盛行还有待时日。
市民为什么不能接受海葬这种殡葬方式,家住团岛的市民薛女士表示:“海葬那都是思想比较开放的人的想法,我还是传统些好,想百年之后有个安稳的窝。”“现在的逝者多是病死的,把骨灰撒进大海,那不是对海洋的污染吗?”采访中,记者也曾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我们现实中也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有人觉得骨灰撒海了,鱼会吃掉一部分,然后人又捕鱼吃鱼——一连串循环下来,觉得好像是人把骨灰吃掉了。青岛市推行海葬租用船只时,一些公司认为晦气,不愿租借船只。”
实际上,入土为安指的是埋葬在可见的土地之下,海洋同样是地球的土地,骨灰撒向大海,同样是魂归自然。火化遗体的温度一般在800~1200℃之间,有害病菌根本无法存活,骨灰撒入大海后,不会使病毒传播,“不敢吃鱼”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此外,海葬参与率较低的原因还在于公众对海葬的具体申请和操作程序不清楚,觉得海葬操作步骤复杂就放弃了。
我国坚持每年开展海葬的城市有上海、大连、连云港、天津、东莞、青岛、厦门等地。上海市自1991年以来撒海的逝者已经达19427名,并在滨海古园建立了海葬纪念碑,自2008年每年举行公祭海葬典礼,深情缅怀纪念碑上近两万名魂归大海的逝者。2009年大连市率先在全国出台免费骨灰撒海惠民政策。
国外海葬
日本高雄港都的殡葬管理所,早在民国八十六年就订定海葬管理条例,致力推动海葬文化。高雄殡葬管理所雇请二十人左右的船只,免费让至亲家属带着骨灰,放入会溶解的器皿内,长眠于大海之中,与鱼虾为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