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
17 年前,高考改革从每年的 7 月,提前至每年的 6 月。
2020 年,因为疫情,高考又从 6 月延至了 7 月。
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7 年前的今天,媒体也在呼吁大家戴好口罩,勤洗手。
有一种可怕的肺炎正在肆虐香港,它被称作 SARS 病毒,但更多人叫它非典。
那是所有中国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一段恐怖记忆...
2003 年 3 月 25 日,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因感染 SARS 逝世,成为第一名殉职的医务人员。
消息一出,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然而人们还没从悲剧中反应过来,4 月 1 日愚人节的一则新闻又一次震惊全国:
「张 国 荣 跳 楼 自 杀 身 亡」
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一向被视作「中环地标」,倘若住在高层,你还可以眺望维多利亚港的美丽景色。
2003 年 4 月 1 日的下午,张国荣给经纪人陈淑芬打了一通电话。
约她来东方文华酒店汇合,随后一同去喝咖啡。
陈淑芬和张国荣是相识相知了 20 多年工作伙伴兼好友,但这两年她时常担忧张的状态。
因为很早她就知晓了张国荣的病情: Clinical Depression (临床抑郁)。
这种病症十分痛苦。
不仅要饱受心理上的折磨,发病时还常常伴随着胃酸倒流的生理症状。
出于养病的考虑,这个秘密一直被保护得很好。
坊间时不时有传闻,张国荣都会以「老病根」的借口搪塞过去:
一个媒体人在哥哥死前的五个月的一次采访中,才发现他的手一直在抖,抖得很厉害:
「你没办法想象他的状况,他甚至根本就没法睡觉。」
愚人节当天。
陈淑芬来到文华酒店大堂赴约时迟迟不见张国荣的身影,便打了个电话问他何时能到。
电话那头,张国荣若无其事地说遇到堵车,稍后就到。
其实,彼时他就在这栋文华酒店的 24 层楼。
又过了一会儿,陈淑芬接到了张国荣的电话:
「你 5 分钟后在酒店门口等我,在正门,然后我就会来了。」
陈淑芬觉得有一丝奇怪,但没有太在意。
紧接着,她被酒店门外的一声巨响吓到,很快围观人群传出了惊慌失措的叫声:「有人跳楼了!!」
2003 年 4 月 1 日 18 点 43 分。
张国荣因抑郁症病情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纵身跃下。
绝代风华,至此永逝。
逝世第 17 年,我希望仍然有人记得哥哥的好。
1984 年张国荣用一首《风继续吹》,打开了自己知名度。
这首 36 年前的歌,今天听来就像是从那个时代寄来的一张泛黄名片。
而在这首歌之前,张国荣已经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了 7 年之久。
香港人说,张国荣也要捱十年才有今天的成就。
意思是哪怕你是骨子里就有当巨星的料,但在那个年代,你仍然得苦苦奋斗多年才有绽放的机会。
第二年,张国荣又用《Monica》紧跟上劲歌热舞的潮流。
这应该是内地听众最早认识张国荣的歌曲。
在一些当时就有舞厅、迪厅的城市,《Monica》引领了一代人轻狂热情的青春。
据说当时在广州,张国荣的盗版录音带一度被炒到了 30 元一盘,而当时广州人民的月平均工资仅有 100 元。
歌坛风生水起,在影坛上张国荣也开始崭露头角。
《英雄本色》中的阿杰、《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纵横四海》中的阿占。
在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张国荣一度红遍了全亚洲。
爆红韩剧《请回答 1988》里,第一集就有一群人围在电视机前看张国荣电影的片段。
韩国人对香港流行文化的迷恋,就从他们第一次触摸到录像带开始。
30 年河东,30 年河西。
今年,韩国电影《寄生虫》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
创下了奥斯卡史上不曾有过的历史,早已经把华语电影抛在身后,风头无二。
然而他们却定在张国荣逝世的 17 周年,重映了这部来自中国的影片《霸王别姬》。
张国荣当年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纵使张国荣已然是一个「巨星」,但在演艺圈中却没有半点架子。
哪怕是对待初出茅庐的后辈。
张国荣是第一个找黎明吃饭的巨星。
1991 年,黎明在慈善筹款上唱歌走音,被媒体笑是「走音天王」。
哥哥是少数几个出面力挺他的明星。
1993年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张国荣为黎明颁最受欢迎男歌手。张国荣表现地比黎明自己还激动。
后来张国荣出事,大家拦住了黎明不让他参加葬礼,怕的就是已经哭得不成人形的黎明在葬礼上失控。
在和刘德华合演《新上海滩》时,媒体盛传刘德华争唱《上海滩》主题曲的时候,哥哥又站出来为刘德华解围。
另一位天王张学友也曾公开表示:
「他真的把我当做一个弟弟一样的去照付,无论在起居饮食上,还是对我有什么意见、提点,他都是这样。」
张国荣在演艺圈中不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明星,真正像是一个亲和的哥哥。
有一年在刘嘉玲的事业和感情都不顺利。
刚好那年她和张国荣搬到同个楼层,哥哥主动关心乏人问津的刘嘉玲还特意为她订了一棵桃花树。
意外的,从那年开始刘嘉玲的运气还真的变好了。
直到现在,每年过年嘉玲仍会去哥哥介绍的那家花圃订桃花,放在家里,在花下拍一张照纪念张国荣。
莫文蔚一直把哥哥视作她唯一偶像的回忆,张国荣曾在红馆连开 20 场演唱会,但是每一场都请还是新人的她做嘉宾。
对于一个新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提携。
同样的,在某电视节目中张国荣接受吴君如的询问:你看好那些新人啊?
他直言不讳,唱歌是古巨基,演戏是古天乐。
张国荣一句话,让两个年轻人备受鼓舞。
古巨基说,他听了哥哥的鼓励之后,开始更加努力地练习唱歌;古天乐则因此受到 TVB 的重视,不久后被安排出演那部经典之作《神雕侠侣》。
哪怕是在 2002 年,已经备受抑郁症的张国荣,依然习惯性地对人好。
得知张柏芝在一次慈善筹款的飞车表演中受伤,需要住院大半年时。
状态并不好的张国荣坚持要去看望张柏芝。
还把自己一直贴身戴着的护身符给了她,说是可以保平安。
张国荣始终把香港演艺圈为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
希望演艺圈可以更和谐、团结,变得更好,从而产出更多好的演艺作品。
把爱都给了别人。
那么自己呢?
张国荣曾在自传中写道:
「前年的劲歌金曲竞选,对我的人生观影响至深。以往一直追求完美的我,终于明白到世事,往往不如己愿,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80 年代,张国荣和谭咏麟争霸香港乐坛,分庭抗礼。
当时两人的粉丝大战,丝毫不亚于如今粉圈之间的撕逼。
据说每年的劲歌金曲竞选,场外的粉丝都有干架的架势...
1987 年,张国荣的《无心睡眠》击败谭咏麟《别说再见》获得了当年的十大劲歌金曲最高金奖。
谭咏麟随即宣布不再接受任何音乐奖项。
大批的歌迷把矛头指向同样如日中天的张国荣,当场就有歌迷大喊:
「都怪该死的张国荣!」
于是第二年,张国荣也宣布了退出歌坛。
张谭争霸才终是告一段落。
在自己的告别歌坛演唱会上,张国荣唱到《风继续吹》时意外地泪流满面:
(巧的是,这首歌的原作,同样是日本歌手山口百惠的隐退告别曲。)
翻看张国荣的自传,你会发现这样的内心独白:
「我觉得自己可能患上了忧郁症,至于病源,可能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
多年后他在采访中说到:
「当年最红的时候离开歌坛,很多人以为我走下坡路,其实我怕死。」
这样的回答令人不寒而栗。
也让人明白,原来抑郁症的苗头早就在张国荣的身体里出现了。
他也试过与疾病斗争。
那就是远离争议,保护自己。
可争议似乎注定了与其相伴。
这张被称作「世纪牵手」的照片,拍摄于 2001 年 10 月。
是张国荣与唐鹤德第一次被拍到在街头牵手。
当日,张国荣早就发现有记者跟随,但他仍然牵着唐鹤德的手,昂然阔步走入酒吧。
实际上,在那个保守的年代。
关于张国荣和唐鹤德这对同性伴侣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过。
早年,张国荣从英国留学归港,刚刚进入演艺圈时发展的尤其不顺。
唐鹤德得知后倾囊而出,把积蓄全都拿了出来一分不少地全部主动借给张国荣,帮他渡过难关。
而自己却那段时间里,偷偷吃了好几个月最便宜的便当。
这段往事,是张国荣直到 20 年以后才从朋友处得悉。
张国荣曾说:
「锦上添花的人数不胜数,而能够真正雪中送炭的又能有几个?那时我一没名气二没财富,却只有他,能够这样对我,这样的人,怎能不令我感动和珍惜呢?」
1997 年 1 月 4 日,在张国荣红馆复出演唱会的最后一场个人演唱会中,八万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张国荣一身黑色礼服,打着领结,眼神珍重地说:
「妈妈,今天晚上我要送你一首歌,同时,这首歌也要送给另一位在我生命里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朋友......」
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唱罢,台下的唐鹤德泪流满面。
这位朋友是谁,不言自明。
哥哥走后,每年的 4 月 1 号愚人节。
至今仍然独身一人的唐鹤德,每年都会发文追念张国荣:
即便身在一个八卦、争议沸沸扬扬的环境中。
张国荣仍然选择挺身而出,无惧外界的声音做自己。
感情上,爱自己所爱。
歌唱上,尽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1997 年的复出演唱会。
张国荣身着黑色靓衣,脚穿黑丝袜,踩着红色高跟鞋。与男舞者贴身热舞,演唱了一首性感的《红》:
打破性别的桎梏,探寻艺术的破届表达。
这场现场迄今任然为人称道,其艺术性在今年看来都十分超前。
2000 年的《热·情》演唱会上,张国荣亲自担任艺术总监,邀请时尚大师 Jean Paul Gaultier 负责造型设计。
再次创造了一场场惊艳造型与表演。
舞台上的张国荣时而帅气,时而妖娆,脸上写满了自信与自然。
台下的歌迷为他欢呼、呐喊、着迷。
对于妖魔化张国荣的言论,或许只能用一句再老不过的话来回应:
「你是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演艺生涯后期的张国荣,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舞台表演上,都顶在了风风雨雨前,尽情地绽放了自己。
能在生前最后的几年时光里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来让人感到一丝欣慰。
至少在走前,张国荣完成了自己喜欢的表达。
黄金年代、个人品格、舞台魅力,这么多年来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
一颗巨星也好,一个天王也好,一代传奇也好。
或许我们缅怀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延续他身上所传递的精神与信仰。
张国荣用自己的人生,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启示:
社会总教会我们要包容他人。
但却忘了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爱自己、不畏别人的眼光为自己而活。
每年的 4 月 1 号,我们纪念哥哥。
也要记得告诉自己:
「I what I am」
「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