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战国时期舆图
由此人们创造了雷神的形象——威武雄壮、以雷电夺取恶人的生命。神有着人道,却又超脱于人,有着人没有的强盛气力。跟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天地诸神的熟悉已经自成体系且不断完善。
先民对于天然界的认知不足且恍惚不清,因此对一些未知的天然现象产生了崇拜和畏惧之感,以为存在着某种未知气力主宰这一切,为了求得生存,就要一些人能够建立与此神秘气力的关系,于是祭奠流动便应运而生了。祭奠从本质上说,是通过敬奉祭品对神灵进行讨好与收买,是一种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流动,但实际上的祭奠流动有的更加复杂,还有报恩、安抚鬼魂等意味。现在我带着大家来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的祭奠文化。祭奠《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觳于地,列于鬼神。”由于祭奠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敬畏心理而产生的,因此古代的祭奠几乎囊括了世间万物,中国古代宇宙观天、地、人三要素极为重要。《荀子·礼论》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中国历代祭礼》一书将祭奠对象分成:天界神灵、地界神灵和人界神灵。这点与古希腊非常相像,古希腊祭奠也有天神、地祇及英雄,可以分别对应中国古代的天界神灵、地界神灵和人界神灵。
而根据祭奠流动的不同,还可以将祭奠分为血缘性祭奠和非血缘性祭奠。《礼记·祭法》里就有“夫圣王之制祭奠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民间兴起的“祭孔”、 “祭奠鲁班”等便属于后者。此类祭奠也更具有具有社会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