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家家置办年货,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新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九江,有哪些在民间流传的“年俗”东方烧纸牌位祭拜。
九江城区:大年三十祭祖、贴对联
到了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仪式就要开始了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大年三十下午要“送灯”,家中男丁要前往家族坟地,在已逝亲人坟前烧香、点蜡烛。吃年夜饭前要祭祖,而祭祖前一定要烧一盆炭火,意味“红红火火”。炭火烧好,祭祖就可以开始了。
以前每家堂屋都会供奉祖宗牌位,牌位前有供桌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大年三十,各家都要在供桌上上香,摆上各种供品。条件好的家庭要大供,要摆放公鸡、鲤鱼、猪头、茶、酒、点心等,条件差一些的家庭也必定有鸡有鱼,而且每样供品上都要放上一张长长的红纸。祭祖是在一家之主的带领下,按照辈分向祖先下跪磕头,祭完祖,年夜饭也就开席了。
对联、窗花也是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贴好东方烧纸牌位祭拜。据了解,以前在大门上贴好对联后,人们还习惯在对联两侧分别贴上写有“开门大利”“封门大吉”的小红条,这意味着走到哪里,大吉大利就跟到哪里。
贴完对联后,家里的水就不能往外倒了东方烧纸牌位祭拜。水象征着财运,往外倒水会被认为把财运破坏了,所以一般家庭贴完春联后,此后三天内家中用过的水都会用盆存起来,等到大年初三送年后再倒掉。
此外,过年头三天还不能乱扫地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如果这三天要扫地,要从门口往屋里扫,把垃圾集中在一个角落,等到过了初三再统一处理。
柴桑区:唱大戏“拜四方”
在柴桑区新合镇的尖山村,“过大年、唱大戏”是当地的传统年俗,黄梅戏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浓浓的年味在黄梅戏和人们的欢笑声中传开东方烧纸牌位祭拜。
每逢腊月二十四,父老乡亲开始大扫除,此后直至大年三十,人们都会忙于储备春节期间的年货及蔬菜、肉类等食粮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大年三十当天下午,家家户户杀猪,并张贴新的对联。对于已经离世的家人,每家每户还会自制类似灯笼的纸质“灯”,在世的子孙们会派出男丁代表,带着鞭炮和祭祀品等前往逝者的坟前,将“灯”悬挂起来。据介绍,这种年俗被称为“挂灯”,寓意着辞岁。全村的男丁在“挂灯”后聚集,一同赶到祠堂里祭祖。鲤鱼、猪头、骚鸡公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祭品。祭拜完毕,村里的每个人都会尽早赶回各自的家里吃年夜饭。吃饭前要关门放炮,表示喜庆。除夕夜,每家每户要彻夜开灯,村里的老人们更是要一整夜在灯下守候。直到天亮,家中的壮丁点燃了新年的第一挂鞭炮迎来新年后,才可以回房间小憩。壮丁放完鞭炮后,还需朝着东、南、西、北4个方向朝拜,俗称“拜四方”,寓意着四方平安。
庐山市:穿新衣、舞龙
穿新衣是庐山市的古老习俗,新年开始时,从里到外都要有一种新的气象,衣服就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期盼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同时,穿新衣还有驱邪降吉祥这一寓意。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人们在这一天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东方烧纸牌位祭拜。老人家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而年轻一辈也可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每逢大年初一,村里的男丁都要早起齐聚祖堂。在祠堂前燃放鞭炮,祈求祖上保佑村里的男女老少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放完鞭炮后,全村的男丁都要进入祠堂给列祖列宗拜新年。给祖上拜完年后,五六个年轻人敲锣打鼓带领村里的人到开福寺祈福。
大年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东方烧纸牌位祭拜。人们外出相遇,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古时,人们用舞龙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东方烧纸牌位祭拜。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舞龙队整个春节期间一直游走于乡间,热闹红火的氛围直至元宵过后。
武宁县:载歌载舞唱采茶戏
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东方烧纸牌位祭拜。每年过年,当地村民们载歌载舞唱采茶戏,欢欢乐乐过大年。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武宁采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多数为民间传说题材的文戏,其中也有少量的武戏。该戏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它们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武宁锄山鼓,又称“催工鼓”、“打鼓歌”。至今武宁县船滩、上汤等乡甚为流行。它是民间独具地方风格的传统艺术,也是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作气,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
湖口县:“三十夜里的火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十五夜里的灯”
在除夕夜,湖口人家家户户红烛高照,堂中燃起一盆炭火,烧上几枝松柏,香溢满屋东方烧纸牌位祭拜。这盆炭火通宵达旦不能熄,俗有“三十夜里的火,十五夜里的灯”之说,以示来年红红火火。入夜后,男丁老幼定时集中于祖堂、端“神福”、烧香纸、放爆竹、击鼓敲罄、磕头打拜、念“辞年歌”称之为“完年”,家家烧岁火,灯火通明,尽情欢乐。到戌时或亥时初(即深夜十二点钟之前),家里的男主人在门外放鞭炮,然后“关财门”,以防跑了财气。
除夕之夜至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面扫到里边。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水。
德安县:非遗地方戏迎新春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德安县吴山乡、爱民乡这两个乡的“六桂”、“三胡”等12个村落,村民们都要开展一宗叫做《潘太公游春》的民俗表演活动,当地也称为太公戏东方烧纸牌位祭拜。潘公戏,又称布帐傩,源于唐末宋初,它最大的特点是开棚做戏,演员头戴傩面又跳又唱,唱段为当地原生态的民歌。乐器只有锣、鼓、笛三种,表演器具有木偶,面具则是樟木雕刻的各种人头像。潘公戏表演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各种仪式,既有人物故事、场次安排,又有歌舞以及唱、念、做、打、杂技等综合性表演手段,所唱段子的音韵都是傩歌《柳七娘子游春》音韵的主旋律。
都昌县:“年头”清点户名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大家心心相连
从腊月二十七至三十,都昌天天都有人“完年”,酒菜为一年中最盛东方烧纸牌位祭拜。有家族中午过年,图个正阳开泰;有家族半夜过年,图个新元丰盛;可多数人晚上过年。下午四点,“年头”通村筛锣发号,全族(全村)家家户户由男丁家长捧托盘到祖厅香案,集中祭天拜祖。“年头”清点户名,一个不缺,然后祭祀开始。无论子孙天南地北,一年数载不见,可只此一聚便心心相连,宛如一家。从正月初八起,就有龙灯上路,伴随龙灯往往还有划旱船、夹蚌壳、踩高跷、舞狮子、演地戏等多种艺术表演,一行百人上下。
修水县:“有钱没钱东方烧纸牌位祭拜,杀猪过年”
修水县的年俗,一般是从腊月初杀年猪开始东方烧纸牌位祭拜。修水人传承下来一句话,叫“有钱没钱,杀猪过年”。正常情况下,每家每年都要养上一头大肥猪,留待过年时宰杀。杀年猪积存下来的腊肉,要留到春插、双抢的农忙季节。那时农家人端着一碗薯丝饭,如果没有那块肥得流油的腊肉,腿肚子是没有足够的力气来应付肩膀上的重压。
修水的年饭是在中餐东方烧纸牌位祭拜。人们一大早就得起来,匆匆吃过早饭,便要淘上一大锅米,准备做中午饭。中午饭要用甑蒸,不论人多人少,都要蒸上好多,留给年后吃,一般要吃上三四天。这也有个说法,叫做“吃陈饭”,讲究个年年有余。
彭泽县:“五猖兵马”驱除晦气
“赶野猫”,是彭泽当地一种流传数百年的古老而独特的驱傩仪式东方烧纸牌位祭拜。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活动的组织者从村里挑选一些善于奔跑、身体健康的男孩,将其画花脸、头裹黑巾、两耳边插上下尖上宽的黄表纸、用红布条在额前绾个小结,装扮成“五猖兵马”。五猖,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神,专门负责逐疫驱鬼。在锣鼓的助威声中,“五猖兵马”手执三股钢叉,满村奔跑,挨家挨户“抄家”驱鬼逐疫,保证一年六畜兴旺、粮食满仓。
永修县: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过年时间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小年,从小年起到大年三十这几天时间里,永修当地不同姓氏的人陆陆续续开始过年,有的是白天过年,有的是半夜过年,有的是凌晨过年东方烧纸牌位祭拜。夜里过年的人家会将门窗紧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着丰盛的年饭,直到天亮才开门。俗传,古代有一长者生三子,早、中、晚分别到三个儿子家过年,从此,各户均以此为大年之时日,相沿成习。除夕守岁,直至东方欲晓,永修人俗信以第一次动物叫声为接年,如狗叫称“狗接年”,牛叫称“牛接年”。
来源|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赵岑雨 整理
责任编辑|邱明莹
出品 | 九江日报社(九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