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永筑,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淳安县社科联兼职副主席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曾任淳安县作家协会理事。诗歌、小说、散文创作均有建树。本文发表于《千岛湖》杂志。
选自「微动涟漪」
天淳地安·中洲篇
作者|鲁永筑
驸马故里 神佑札溪
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谈起自己家乡的时候,喜欢用“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实际上,这种描述大多有“不实”和“自诩”的成分。因为人都有一种“谁不说我家乡好”的故土情结,所以这种“故意拔高”家乡地位的情形也是“理所当然”,放在推介故乡的层面上,更是情有可原。
在研究乡土人文的过程中,中洲镇札溪村的文化内涵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甚至颠覆了我以往对中洲“偏远乡镇”的认知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这个位于浙皖两省交界的小山村,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应该是偏僻而困囿的。然而,从北宋建村到南宋鼎兴,来自皇家的御札不断飞来,官宦名士层出不穷,皇亲国戚接踵蝉联,使这个地处深山的一撮之土成为一块人文高地,令人刮目相看,惊叹不已。
关于札溪地名的来历,没有找到相应的文字记载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坊间传闻,札溪一名乃吴氏徙居歙南以后,为了纪念远祖季札因名札溪。在我看来,札溪之“札”,未必来源于此。我甚至妄自揣测:南宋时期,札源与临安之间,御札纷飞,书札往来,札件累牍,光耀札水。以札名溪,情有可溯。不过这些都是猜测,真相已被历史隐藏。
然而,没有被历史湮灭的宝物,在札溪完整保存着三件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它们是沉香木九相公木雕神像、糖狮印以及吴氏家宝书法长卷。这些无价之宝,在数百年的峥嵘岁月中,战乱频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它们的历史研究价值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本身的现实市场价值。同时,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传说,更是可以上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假如把这三件宝物比喻成三个探史鱼钩,一定会钓起沉淀于史海的人文宝藏。
查《札溪吴氏宗谱》,得知札溪吴氏始祖吴永宝随祖吴尧于北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1607)自歙南侨亭徙居札溪莆田烧纸牌位祭拜。阅三世起即冠冕蝉联,人才辈出,其声名显赫,冠盖一方。
三世吴毅,宣和三年设策捍御严州魔贼方腊有功,授将侍郎,调官吏部,授右迪功郎,任颍昌府长葛县尉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后迁昌化县令。四世吴尧臣,任宣城县主簿,羽化登仙,著有《蓬壶集》。四世吴汝明,任会稽抚干。四世吴尧章,授迪功郎任青溪县主簿,六世吴应酉,少即知学,长通于方,登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袁甫榜进士,初任福建莆田知县,后升朝奉郎,赐绯鱼袋,任婺州通判,爱民甚厚,政绩昭著,后授通守,致政荣归。六世吴应伦,以明经贡士,授迪功郎,任新城县主簿。六世吴禹宁,拜新恩,游学饶州,叨忝浮梁景德镇八大王郡主,为仪宾,数载承恩,敕赐荣归。七世吴梦说,字燕卿,授副尉提督三洲。七世吴晋卿,字楚材,任察院。七世吴体仁,任信州贵溪县丞。八世吴思义,游临安府,叨忝度宗次妹,招为驸马,爵授都尉。十三世吴宪,登明宪宗成化八年壬辰科吴宽榜进士,授江西抚州临川县令,任满乞归林泉,捐金百两建水口长桥。十三世吴使,字伦清,诰封从五品监察御史,主金陵姑州事务。后奉旨于福建军事屯田,任千户提督。
请看,县令、主簿、抚干、通判、提督、进士、仪宾、驸马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一个小小的村落,居然出了这么多官员皇亲,的确令人啧啧称奇。
也许正是因为札溪历朝历代出现这么多名宦国戚,才有历宋元明的《吴氏家宝》莆田烧纸牌位祭拜。长卷达十数米,其上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家朱熹等名人的书法题跋,可谓传世至宝,弥足珍贵。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只有钟灵毓秀,才会人杰地灵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对于札溪来说,其山水形胜确实非同凡响。明朝天顺三年赐进士出身江西布政司左参政致仕建安田忠世烈在《札溪八景图序》这样写道:“惟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定鼎金陵,而天地之形气大发衍于东南,而东南形气之盛莫钟于新安古歙南之札溪。夫札溪,吴王寿梦长子诸樊之裔,递之而散处者也。介于衢严大道,风气盘结,山明水秀,人物清奇,遂成一乡。”其中“风气盘结”说的就是这里的风水绝佳。
无独有偶,明朝成化十三年文林郎河南泌阳县知县黎近久大也大赞兹土:“歙中山川风物之美,莫逾札溪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村东两峰并峙,浮图建于坳中,云横岭岫,宛若笔床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村南有壶峰,峻耸插天,冬日积雪,莹如玉柱。村西山岗有仙亭,传说有神仙常来此处下棋。村北有深谷,清泉跌宕成瀑,溢出汤而为池。
村前山麓原有巨杉,胸径十余围,乃吴尧所栽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传说曾有双鹤栖其上,疑为吴尧臣羽化脱迹于此。村后坞中多竹,春雷发动,百虫蛰起,茂林阴郁,黄鸟间关。村外有寒潭,涌石端方奇丽,若陶泓屹立,水多黛色,蓄游鱼队队来集其下。村头溪中有花岩,灵迹千葩万卉,四时各呈霞锦。其《壶山积雪》律诗云:“莫惜峰头草木凋,雪花飞尽见孤标。长天历夜光逾彻,霁日经旬冻未消。一簇珠林萦绿水,千层玉筍立丹霄。古梅开遍应难觅,仿佛清香傍马飘。”
札溪吴氏,不仅仅得到村域形胜的孕育,还有一处著名的风水墓葬为之庇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它就是位于双溪口的“宋故始祖昌化知县九公之墓”。据传此墓乃宋朝著名风水大师赖布衣所选。《吴谱》载有《赖仙师地记》诗云:“双溪左右双龙现,华盖耸然垂似箭。簾幙旌旗总是情,金古楼台对当面。一如京蛰起蛟龙,一似惊蛇走雷电。枝头穴法有人扦,后代儿孙膺帝眷。”
果不其然,六世吴禹宁游学饶州,叨忝八大王郡主为仪宾;八世吴思义游临安府,适逢御妹抛绣球应招为驸马;先后成为帝王眷族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清朝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吴氏后裔吴起嵩葬父母、吴俊英葬父亲、吴森并结母亲生圹于祖坟左侧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当时重修祖坟墓门,发现宋代埋入的墓志铭,与家谱中记载的内容相符。因此,感怀而作吊古诗一首:“仙师留记原非假,都尉仪宾已耀前。出处时逢赵正统,碑铭撰自宋当年。四朝版籍四朝定,千载夜台千载传。祖魄时安时获福,故能如许帝姻连。”
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而札溪的荣耀已经上升到皇亲国戚的层面,其显赫程度在“驸马奉旨省祭”这件大事上可见一斑。
据《新安吴氏宗谱》记载,南宋咸淳九年(1273)三月十七日,度宗皇帝下旨,钦赐金册仪仗全副护送驸马都尉吴思义、公主赵淑珍还乡省祭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浩浩荡荡的千人仪仗队,首尾绵延二里有余。汾口杨旗坦(杨旗)和宋祁(送旗)之地名因此而来。汾口祝氏因妇人误揭公主所乘凤轿珠帘,惨遭“咸淳之祸”。可见仪仗之壮观,规仪之整肃。
这次省祭,吴思义从帝都带回了两件御赐宝物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一是重达一十觔十二两的沉香木福德神像一尊,后被札溪吴氏尊奉为九相公正神;二是糖狮印一模,成为札溪九相公庙会期间用来印制“丁粿”的神版。
从福德土地神演变为九相公正神,乃“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文化的千年滋养和影响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九相公,就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第九个儿子汪献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汪华乃隋未农民起义领袖,曾在古徽州建立“吴国”,是隋末江南六州(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的最高统治者。李唐天下初定,汪华以免江南六州生灵涂炭,主动纳土归唐,后世百姓感其恩立庙以祀。其子汪献,聪敏过人,与唐太宗李世民对弈,竟连赢三局。太宗一时感叹:“后生可畏!”使汪华深知肇祸于端,遂杀子以表忠心。太宗痛惜,命内宫巧匠雕像以供,后世奉之为神。
南宋时期,汪献数被追封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嘉泰元年(1201)追封忠护候;宝佑二年(1254)追封忠护嘉应候;宝佑三年(1255)追封崇显公;景定五年(1264)追封崇显衍正公;德佑元年(1275)追封崇福衍正公。从此,“九相公”逐渐被神化,特别是在徽州地区成为至高无上的民间信仰之一。
于是,“福德土地神”雕像就这样完成了“九相公”的角色转换,被歙南地区的老百姓视为保护神,从而衍生出札溪九相公信仰文化和盛大的九相公庙会,千年习俗,经久不衰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为期三天三夜的庙会活动均会如期上演,札溪村为香客准备的唱大戏、抬菩萨、舞龙等节目依次登场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来自江、浙、沪、皖等地的大量游客云集于此,共享拜神、民俗文化盛宴。而这个盛大的活动,均由“年头”来组织和主持。十个“年头”分别在村民中通过海选产生,每个年头执管一年,依此类推负责保管“三件宝物”以及举办每年的庙会活动。
如今的“九相公祠”由吴氏宗祠“承恩堂”改建而成,匾名由邵华泽先生亲笔题写,彰显着札溪村人文内涵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九级台阶暗喻尊崇之极,繁复木雕蕴涵神祇秘境。缭绕的香烟,辉映的烛光,密布的神帐,攒动的人头,无不显示着神明的庄严和灵验。
每一次虔诚地跪拜,都是对九相公无悔的信从;而每一句由心的祷告,又是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和执念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这是神的法力,更是札溪的魅力。这就是所谓的底蕴,也是文化的力量。
札溪,除了厚重的人文历史之外,还有的重峦叠嶂的大东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大东坑位于札溪村北部,属白际山脉南麓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拥有阔叶林面积达1万余亩,生态沟绵长5千余米。其间飞瀑跌宕,怪石林立,有大小瀑布数十处。其中大东坑瀑布落差50米,瀑面开阔,最是壮观。一线瀑高悬30余米,宛若龙涎洒珠,堪称精致奇景。有游客赞之曰:“坐对飞流片刻静,直任天籁贯身心。俯掬一捧源头水,洗却三生不了尘。”
由于生态环境极好,在大东坑溪坑中时有娃娃鱼、野生龟出没,石斑鱼、棘胸蛙随处可见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最难得的是大东坑的水资源,由于人迹罕至,不受污染。由于长期得到原始次生林的涵养,其水质富含钾、钠、钙、镁、锶等多种矿物元素。经浙江地质矿产研究所水质检测,大东坑水属于中性偏弱碱性水,口感极好。其溶解性总固体、PH值、钠含量等重要指标均达到高端饮用水标准,被列入淳安县水饮料产业发展重要水源地之一。《深谷流盃》诗云:“凿开白石饮清泉,坐挹飞觞曲曲传。轻似微风飏白羽,满如香雾泛红莲。吟看山色张图画,醉听松声奏管弦。安得右军重作记,戏挥彩笔大如椽。”
事实上,札溪原本并非属于淳安县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民国以前属安徽歙县所辖的二十五都。新中国成立后,划归休宁县管辖,属札源乡。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归浙江省遂安县。1958年随着遂安县与淳安县合并,才真正意义上归属于淳安。
就这样一个地处深山旮旯里的穷乡僻壤,在千年不灭的社火中进化成为一块人文高地,离不开人的执着和神的庇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正如先贤黎近久所云:“吴氏世居之,族蕃且盛。诗书之业,仕宦之迹,绵远弗替。字溪曰札,是必有取尔。”
驸马故里,神佑札溪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层叠的神帐,书写着九相公的丰功;不熄的香火,述说着九相公的伟绩。一个个信徒跪地,一缕缕希望燃起。
札溪的水从远山中洗来,洗出卵石的前身后世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进庙的人和出庙的人,往往是同一个人。而古人与今人,又错过了见面的时机。
驸马已赴海,相公佑无期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诗联古邑 云水洄溪
中洲镇洄溪村,是一个画面感极其优美的村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汰厦南流之水,经笔架山一挡,在这里形成一个几近标准的U形河湾莆田烧纸牌位祭拜。碧澄澄的溪水,少有涟漪,静默着似乎不曾流动。鱼儿在河床的底部,翻动着白晃晃的身子,清晰可见。因水潭形似砚台,故起名为“砚池潭”。
河的东岸是村子,依山而建,密匝匝地块状分布着百余幢民宅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河的西岸是一个足有五亩大小的沙滩,有着水洗风剔般的白净。沙滩与笔架山的接壤处,稀疏的毛竹掩映在苍老的古松之下。这种优雅的环境,用“静谧”一词来形容,应该恰到好处。
河边系有一叶竹筏,时而有村民下河撒网捕鱼莆田烧纸牌位祭拜。网是圆锥形的“旋网”,大底口挂满铅珠,网兜连着麻绳。渔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将渔网半披在肩上,一手紧握着牵绳,一手抡起下部的网裙,随着身体快速侧转,照空就那么一抛,一个浑圆的网罩就覆盖了方圆丈余的水面,那些来不及逃脱的鱼儿,就这么被轻易地拎上了岸。
在烟雨朦胧的日子里,这种传统捕鱼的画面,甚是唯美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不过,旋网捕鱼是早些年前的事。如今我们能见到的竹筏以及抛网捕鱼的场景,还是近年来洄溪为了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专门设置的一个表演项目而已。目的已经不是捕鱼,而是吸引游客的眼球罢了。
洄溪村,是一个汪姓聚居的村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洄川汪氏宗谱》记载,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始祖汪利安由遂邑九都汪村分迁至洄川,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建村历史。汪氏族众分两支,俗称“上门”和“下门”,原先分别建有祠堂。上门祠堂名曰“永义堂”,取“永承仁义”之意;下门祠堂名曰“聚德堂”,则取“聚族积德”之义。今永义堂尚存,聚德堂已毁。
永义堂,俗称“大厅”,坐东朝西,位于洄溪村中心位置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传该祠堂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复修于清末民初,建筑面积为260平方米。其格局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白墙黑瓦马头墙,乃徽派建筑风格。门厅设船篷轩,大门顶部“双如意”猫梁,连缀“郭子仪拜寿”木雕大梁,其间浅雕缠枝纹精美绝伦。门联云:“文笔插天欲借门前山作架;宝墨喷地思援栏外水为池。”
祠堂内外雀替繁复,装饰豪华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台阶、天井均以大块青石板铺筑,其中大块者重达数千斤。礼堂的梁柱硕大肥壮,高畅的空间庄严肃穆。神龛两侧楹联:“永续冠裳文物旧;义承俎豆礼仪新”,解释了“永义”二字的含义。大堂金柱楹联:“派衍洄川追本溯源姓氏蚤沾先帝泽;支着霞浒纬武经文声华常振昔王猷”,阐述了洄溪汪氏的祖功宗德和流派渊源。
有意思的是,堂内除了“永义堂”正匾以外,还有一块“意义非凡”的匾额,上书“团结致富”四字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村中汪先生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下门厅“聚德堂”因故拆毁后,下门族众的祭祀就自然而然地归聚到了永义堂。为了避免“上门”对“下门”族人的排斥,两支长辈进行了严谨的协商,达成共识之后,制作了“团结致富”匾额,并通过隆重的挂匾仪式,告诉族人“源出一本,莫分彼此;精诚团结,共同致富”的睦族强村硬道理。
祠堂前的院子里有一对青石打造的旗杆石,上刻铭文,乃为清末光绪庚辰年的贡生汪一川而立,方正而大气,古朴而端庄,彰显着洄川先贤的丰功伟绩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据传,汪一川考取贡生也是几经波折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他自小天资聪明,读起书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写起文章来,胸有成竹,落笔生花。然而,奇怪的是每次乡试皆榜上无名,名落孙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汪一川,原名汪踏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虽然应试文章写得好,可是主考官以为“踏子”一名不雅,有“践踏功名”之嫌,难以委以重任。之后汪踏子经人点拨易名为“王一拳”,果然一举夺魁,乡试第一成为贡首。不过在前三名贡生例行接见和诫勉的时候,主考官还是提出了“汪一拳一名过于粗鲁和霸气”的建议,于是汪踏之以自己是“十三都洄川人”取其“川”字,易名为“汪一川”。
在祠堂东侧的弄堂里,有一口古井,方正的井圈以青麻石打制而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传说该井乃建村始祖汪利安所凿,族人称之为“利安井”。井圈四四方方,寓意为人方方正正。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全村的饮水均取于此,同时还为祠堂和民居的消防安全提供了就近的水源。
洄溪汪氏历有崇祀之风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每年的腊月廿四务必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祖谢神活动,村民称之为“过小年”。祭祖仪式由各门族长主持。进入腊月以后,族长就挨家挨户进行摸底调查,挑选村中最大、最肥的年猪作为祭品。被选中的农户自然是既高兴又自豪,还能得到族众丰厚的奖励。
腊月廿三预备祭仪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族长命人打扫祠堂,布置供桌,摆放香炉、烛台,挂好祖宗画像等。祭猪宰杀后掏空内脏,整猪置放在一个特制的木架上。猪头上扎万年青,嘴里衔入红绸和香柚,身上披红挂彩。各家各户预备蒸饭一甑,荤素菜肴四盘,圆形米馃一碗,家酿土酒一壶,酒杯一对,筷子一双,香烛一副,鞭炮一串。一切准备妥当,静候来日盛典。
腊月廿四当日,由四个青壮后生抬着祭猪进入祠堂,族人手提祭品跟随鱼贯而入,所有祭品放置停当后,族长宣布祭祖仪式开始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先由村贤朗诵祭文,然后族众焚香敬酒,祭拜祖宗。祭毕,燃放鞭炮,分胙聚餐,以示庆祝。
洄溪村,除了隆重的腊月祭祀大典,还有“声震十三都”的“开年天地鼓”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具有辞旧迎新、驱鬼避邪的双重意义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至于开门的时辰,务必慎重选择。族中贤者根据流年利弊,选定卯时一刻为开门吉时。为了统一开门时间,洄溪人创立了“唯我独有”的“天地鼓”。牛皮大鼓胸径三尺,专为开年擂鼓而设。
年夜饭后,王氏族人照例守岁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至凌晨寅时一刻,族长在祠堂敲响头通天地鼓。鼓声先缓后急,时间约莫两分钟,意为催促族人沐手更衣。寅时三刻,敲响二通天地鼓,鼓声和时长与头遍相同,通知族人做好开门前的各种准备,如解开鞭炮,点燃引香,轻轻拨开门闩等。卯时一刻,敲响第三通天地鼓,鼓点急促,如暴雨雷鸣。鼓声一响,各家各户准时开门,同时点燃鞭炮,顿时全村鞭炮齐鸣,烟花冲天,声震洄川旷野。
洄溪“天地鼓”,是洄溪汪氏独创的开年风俗,具有“凝心聚力,振奋人心”优质内涵,有着“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现实主义的集体意识和平民价值,是一个值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点项目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事实上,洄溪传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风俗,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传承有序的楹联文化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八十九岁高龄的汪时习老人,仅上过小学五年,文化程度虽然不高,可他对传统楹联文化情有独钟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他保存的《洄溪楹联》手抄本,已传承四代,时跨百年。自曾祖父汪杨柯誊抄楹联以来,经祖父、父亲不断增补,各种楹联多达三千余副,内容涉及寺庙、节气、节日、落成、开业、庆生、贺喜、励志、风物、乔迁、春联、婚联、寿联、赠联、挽联等,可谓“包罗万象”,堪称“对联奇书”。他潜心钻研手抄本,刻苦练习书法,数十年间为周边老百姓书写了数以万计的楹联,就连邻省歙县狮石乡一带村民,也不远山路之遥,前来索取他写的楹联,在十三都一带颇具盛名。
有了这一本传世宝典,2019年洄溪村以“楹联特色”申报美丽乡村精品村项目,获得市县领导的“指标外特批”莆田烧纸牌位祭拜。项目落地后,政府投资500万元,建成了“中国传统村落——洄溪楹联文化特色村”。
村前有笔架山,门外有砚池潭,祠后有联眼井,溪中有白纸滩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天然的“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楹联广场、楹联公园、楹联展示馆、楹联创作室、楹联文创街等与楹联有关的文化载体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一个原以山水见称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以楹联著称的文化名村。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传承的力量,古典的瑰丽。
村庄如此美妙,传说自然不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村民汪岭生、汪金生、汪国泉、汪添华、汪时习等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在洪运生收集的洄溪传说故事中,包括《兄弟飞贼》《精灵辅佐》《菩萨点化》《贡生改名》《洄川木簰》《后悔知了》《讼师汪一句》《漆匠一两七》《武强溪传说》《洄川中洲不结亲》《笔架山的传说》一共十一则,其中《笔架山的传说》最具劝善教化之功。
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个大雪纷飞的傍晚,笔架山下一个不大的岩洞口,冻死了一个过路的要饭人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洄川汪老伯恰巧经此,见路人已死,顿生怜悯之心,将其抱入洞内盖上树叶,以待竖日携带工具再行安葬。谁知王老伯第二天一早来寻,茂密的藤蔓已经封住了洞口。王老伯自思此事神异,就未予打扰,并三缄其口,不让人知。
不知过了多少年,洄川村里突然来八个徽州府的人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其中四个主人,个个衣着光鲜,一看便知非官即宦;四个奴仆,抬着一乘精致小花轿,内置一只黄金盒。为首的那人找到汪氏族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恩人呀,我们是来贵地寻找先辈遗骸的,万望族长大人行个方便。”族长经此一问,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边扶边说:“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于是,徽州客人便一五一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原来,早先那位讨饭人是徽州府毕氏,因闹灾荒出门乞讨,失联异乡莆田烧纸牌位祭拜。由于音讯全无,后人未曾寻得。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后裔不是升官,就是发财,成为徽州府的名门首富。子孙们自己也弄不明白,家门会这么顺,这么富,这么兴旺。某一夜,毕氏族长忽得一梦,梦见一个乞丐对他说:“我是你太公,家门兴旺全赖遂安人帮我葬了风水宝地,如今荫庇周期已过,遗骸理应归葬祖坟了。我在笔架山下,面对砚池潭。切记,切记!”因此族长命人四路寻访,时隔三年,今日才找到了在这里。
汪氏族长立即召集族人询问,汪老伯才道出了当年掩埋乞丐的经历和地址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徽州人留下白银一千两,作为谢仪。然后捡拾了黄金骸骨,回乡而去。至此,洄川人才知道笔架山竟是一处上等的风水宝地。
传说,总有它虚虚实实的成分,真伪并存莆田烧纸牌位祭拜。然而,洄溪的自然环境确实不同一般。在《洄溪八景》诗中,可见一斑。
河西石嶂凌霄,脉连龟阜金印;村后锦屏诰轴,画卷真武神坛;村前龙潭跃鲤,光耀笔峰写汉;村东迴岭金鸡,俯瞰浮石观澜;村北石径云桥,勾连浙溪玉带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这些景观,并非牵强杜撰,每一处都有它可圈可点的胜迹和神韵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正如子乐氏题写的《浙溪玉带》七律诗,工整而押韵,绮丽而磅礴。
波流三浙出龙宫,曲曲迴旋玉带同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两岸云飞圆似璧,一川珠媚气如虹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光凝皎皎时当午,彩映团团月正中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倘若丹廷来席聘,珍藏应可受彤弓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诗联古邑,云水洄溪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这个小山村别具底蕴和风雅。笔架山上新建的对云亭,在云卷云舒中静候着未来的文人骚客,期待着“梦中得句诗无字,醉里挥毫笔有花”。
金鸡来水 秉源乘风
一谈到村庄文化,我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到那些上千人口的大村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总以为只有那些大村子,才会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窃以为那些地处深山源头的小村落,大多属于某个祖先因逃荒而就简徙居的狭隘之所,一般没有渊浩的文化积淀。
去了中洲镇乘风源之后,一下子颠覆了我之前浅陋的认知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乘风源位于中洲镇的西南部,与衢州市开化县接壤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自叶村大村畈南去,陆路上行就是高乔山,翻过山就是开化境内了。从大视野的角度来看,这一带应该没有什么像样的村庄了吧?然而,到了溪滩自然村才知道,峰回路转,往西别开一源,且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乘风源!
事实上,乘风源原本不叫乘风源,而是叫“乘凤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凤川《余氏宗谱》里居图载,村后有来龙山形似凤,村在其麓宛若乘凤,故名。有古景诗《凤石冲霄》为证:“石壁巉岩势若何?凤凰体段并无讹。举头红日身才近,奋翼青云形胜多。”因此,水曰凤川,源称乘凤。至于后来为什么演变为乘风,应该是现代人为了简笔易写而“易鳯成风”的偷懒之举吧。或者“凤风音近”,音讹所致;或者是附庸“乘风破浪”之时代新风而顺势而为吧。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乘凤亦好,或是乘风亦好,赋予的意义只是村名而已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乘凤而翔”,“乘风破浪”,皆是借力而行。凤为灵之物,风有势之利,二者属性虽殊,其致远之意则通,结果之义则同。翔凤乘风,有何不妥呢?
乘风源村有三个主要姓氏,即李、余、张,最早迁入的是李氏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严田李氏宗谱》记载:宋代,始祖李云四弃官隐逸,徙居乘凤源,初名“李家村”。据传,严田李氏乃唐朝宣宗皇帝第九子李汭的后裔。李汭乃皇妃柳氏之子,大中八年甲戌封昭王,后授成德军节度使。生子三:长曰伴,丙午殁;次曰佑,任饶州刺史;幼曰佯,即京公也。时值黄巢乱,佑殁于兵。佯公乃易名京公赴饶奔丧,遂避歙黄墩,旋迁昌水兄墓旁,结庐栖身。因卜得乾九二见田吉,己卯春改迁界田。生子三:皋、安、享。皋又生三子:德鹏、德鸾、德鸿。三子分迁祁门新田、婺源严田、浮梁界田。故后世皆称“三田世家”。
李氏始祖云四公初来乍到乘凤源,先是居住于上乘凤源,后来发现村下来龙山丹凤扬辉,以为吉,乃迁居下乘凤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乃于覆船形下设龛以奉先祀。道光元年(1821)凤川李氏于此兴建李氏宗祠,颜其匾曰“孝友堂”,引《毛传》“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之义。
该祠堂坐南朝北,暗喻北仰祖居婺源严田之意莆田烧纸牌位祭拜。面宽两丈六尺五寸,纵深六丈六尺六寸,用地三分,暗合“三田”。三开间门楼设船篷轩,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门首施突冒户对,门侧立青石门当,仪序庄严。建筑风格尊崇徽派之风,白墙黑瓦马头墙。建筑格局依循风水要求,三进两天井四水归堂。堂内木架构用量考究,金柱乃选千年柏木制成。门前立旗杆石一对,威风八面,圆硕端庄。
下乘风源有相对独立的风水格局,其形胜有文峰、石凤、龙岗、虎形、鱼化、象形、樟灵以及石风子等,村前凤川环洄,村后奇峰耸翠,村头古桥步云,村外阡陌绿野,可谓山水毓秀,兹土钟灵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上乘风源今为余氏聚居的村子,村庄与凤溪平行,宛如搁置在溪边的一条竹筏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村前村后皆为良田,极尽田园风光。
清康熙壬戌年,始祖余升初自凤山月山下徙居此地,乃璜堂余氏大屋基德明派的后裔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村中建有和睦堂,乃乘风源余氏的宗祠。堂名和睦,简白明了,乃和宗睦族之意。
上乘风源建村历史虽然不长,可是余氏族人崇尚礼仪,各家各户均有自己的堂号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和睦堂刻《璜堂余氏宗谱》乘凤源里居图显示,拥有堂号多达53个,这种现象在其他姓氏的宗祠难得一见,可谓绝无仅有。
以和睦堂为中心,民居渐次排列于周围,如众星拱月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其堂名曰:聚星堂、发祥堂、瑞运堂、德厚堂、和乐堂、丰乐堂、志立堂、衍庆堂、培德堂、流光堂、种德堂、承德堂、世伦堂、赐禄堂、成美堂、青云斋、燕翼堂、桂芳堂、万石居、求是轩、衍泽堂、积善堂、齐德堂、怀德堂、济美堂、养孝居、集和堂、德和堂、树滋堂、德润堂、承祖堂、务本堂、锡光堂、德光堂、承启堂、宝树堂、聚宝堂、义方堂、吉光堂、三瑞堂、敬恕堂、桂萼堂、慎修堂、桂馥堂、思齐堂、善庆堂、仁典堂、教厚堂、宝训堂、三馀堂、钟毓堂、敦仁堂、三乐堂。另有崇化学校位于村头,领一村教化于先,集传统文化之大成。
一个小小的山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村民皆农耕庶民,而他们心中的志向与遵循的信念,竟然如此崇礼而高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细看这些堂名均有出处,并非一般人所能为之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抑或乘风源余氏曾经延请硕儒名师在此设席,按照各户文化渊源,一一为之命名。其开创风气之先,标新立异于后,可谓他族难出其右。
上乘风源有不同的山水形胜,先贤归纳出十二处,星布于村庄周围,润养着一村之风土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其间有“源口山环”“赤壁连城”“石桥钓月”“高龙耸翠”“桂香书帷”“榜峰拱秀”“双峰飘旗”“二水环带”“鹅坞樵歌”“凤石冲霄”“绿野春耕”“桑园牧笛”。其中“桂香书帷”一诗云:“燕山教子为何因?折桂襟期自有真。书味盎然花亦艳,登云步月最宜人”。
乘风源余氏崇尚礼仪,恪守着严谨的族规:存善心,重修身,敬祖先,孝父母,敦手足,正家室,务耕读,和族邻,择师友,雅风俗莆田烧纸牌位祭拜。简简单单三十个字,无一不契合礼仪二字。余氏族人懂得去繁就简,活学活用,他们把严谨的族规分解为自家的堂名,悬挂于“入门即见,出门不忘”的厅堂之中,朝惕夕警,教化子孙于无形之中。
在乘风源,至今完好保存着三座建于明末清初的石拱桥,分别为永进桥、永年桥和永隆桥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传这三座古桥均在顺治元年(1644)同一年建成。说是开化岭里的张育生(乘风源张氏始祖)因事与族人生隙,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携带家小欲来乘凤源安身。为了博取李氏的同情,张育生在上下两村接壤之处,独资捐建了“永隆桥”。这一举动感动了乘凤源李氏家族,李家主动赠予宅基地给张氏建房并出让粮田让张氏耕种,和和气气地接纳了张氏一家大小。李姓觉得张氏以一户之力能建桥,为何不可以合族之力另建两座出村桥梁?于是,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在村外要道上建成了“永进”“永年”二桥。三桥建成之日,两个家族协力同心共办庆典。故均以“永”字冠名。“永进”取义“永续进宝”;“永年”取义“坚固长久”;“永隆”取义“持久兴隆”。当时李张二姓精诚团结,共襄盛事,在十三都一带传为佳话。
璜堂余氏徙居乘风源时,永隆桥已被洪水冲毁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余氏族众在原址上重建石拱桥,以“平步青云”之意,易名为“步云桥”。
乘风源发源于遂开交界的天花岭,自北南流至龙洞里,折转向东流经金鸡岩,然后贯穿上下乘风源而出,故称“金鸡来水”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如今乘风源村头已建成乘风源水库,青山白云倒映其中,幽静而唯美,宛如一幅无声画卷。
乘风源是一块净土,古桥、古树、古民居,无一不彰显着它的古韵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李氏后裔秉承三田遗风;余氏家族挂匾克己复礼;张氏先祖舍金建桥取义;每一个姓氏都有它出彩的气节和操守,勤劳的村民承启着素朴的文明。
在乘风源,我不知道是古树守着古桥,还是古桥守着古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我能看到的是村庄越来越新了,新的路、新的楼以及衣着光鲜的人。三田世家走出来的后裔,仍然流着皇室的血液;孝友堂内下拜的裔孙,仍然这般彬彬有礼;余庆堂中的张氏子嗣,仍然如此额手称庆。这一切都离不开文明的孕育和文化的传承。
金鸡来水,秉源乘风;此方水土,未来可期莆田烧纸牌位祭拜。真可谓“地处深山不言僻,自有礼仪敦民风。苍苍石凤今犹在,桃源黎庶已乘风”。
龙峰北麓 杨村徐家
杨村徐家藏着很多谜,因此吸引我去了好多次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第一次是去寻找所谓的“状元坟”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在杨村徐家一个郑姓老者的引导下,我们跨过乘风源溪的汀步,穿过杂竹掩映的羊肠小路,来到龙耳山北麓的一个山坳里,在一个沼泽泥塘之后的山垅脚,看到一座立有青石碑的古墓。墓碑上原有文字,由于历年长久,经风化侵蚀,字迹已漫漶不清。不过在残存的碑文中,还可以辨识出此墓葬乃詹氏先茔。至于墓主是谁,葬于何时,由于碑文残缺太多,已无从得知。
站在拜台之上,环顾四周,顿觉此墓选地非同凡响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墓穴背依龙耳山,双峰如翅,宛若状元帽,里人称之为状元峰。龙脉自南而北逶迤下行,行至中途,突起一峰,端庄而壮硕,堪称少祖雄浑,玄武逼真。结穴处形似螃蟹,左右二垄如蟹钳,环抱内勾如给食,青龙白虎,对称护卫,藏风纳气,宛如罗城。墓前沼泽泥塘古时应该是水塘,年久淤塞而已,估摸为风水“虾盆”配置。对面案山为“鱼形”,递增后山乃陵山所在,酷似朱雀来仪。朝山下一马平川,阡陌田畴延袤,门堂极其开阔。有水自西来,过墓前东汇入武强,坤水震流,天造地设,并非人为。这样的风水格局实属少见,具有“两山合一气,二水同一场”的优等配置。
在杨村徐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所谓龙耳山脚下的状元坟,并非葬着状元本人,而是状元的祖父之墓。民间又有“荫庇隔代应”的说法。也就是说,爷爷坟墓的好风水,会在孙子辈得到应验。詹骙得中状元,莫非真的与此墓葬有关?
查《詹氏宗谱》行实,詹骙的祖父詹攸之,字景仁,行三七,官至从事郎,宁国府推官,配余氏,生二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公、氏卒葬遂安县十七都灵岩山路小坞。
很显然,这处墓葬并非詹骙的祖父之墓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然而,詹骙的曾高祖詹询,卒葬遂安县龙津乡十二都徐六山头黄龙笑天形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詹骙的高祖詹安,卒葬严州遂安县十二都龙津乡永昌里揽管岭下浪苑牛皮形在龙翔寺前,又曰:洪船出海形。
杨村徐家古时虽属十三都二图,而墓葬位置在杨村郑家附近,古时正属于十二都一图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詹安墓位于龙翔寺前,在武强溪东岸,显然不对。而詹询墓在徐六山头黄龙笑天形,位置基本吻合,兴许与此墓有些关联。如果这个推测得到证实,那么詹询与詹骙之间已间隔五代。真是“相土何其诚,应验何其远!”
在崇尚科学的今天,这种推论自然没有结论,只能充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既无定论,暂时属谜。
第二次去杨村徐家,实际上是去了月山底自然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当时中洲镇对东晋兵部尚书洪绍隐居地木连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得出了月山底就是当年木连村遗址的初步结论,并在遗址处建成了标志性的遗址公园。
这一重要的发现,对于我这个人文历史的狂热追寻者来说,自然有“不得不去,需要得去”的理由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当然,此行的目的并非仅仅着眼于木连村,而是“木连溪北”的古遂安县城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走进月山底,村头风塍后的浅坞口,梯级的几个平台,确实貌似古村落遗址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具体的位置也基本上与《康塘洪氏宗谱》中所载的墓图相合。遗址上残砖断瓦偶有所见,至于是不是东晋的遗物,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测定,亦不得而知。
不过,在月山底至湖田两个自然村之间,发现了长达数十米的大卵石砌筑的堤岸,疑似古代防洪堤,这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也许,古时的武强溪在这一段并非现在这样笔直南流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中洲来水经琅琯岭的阻挡,自然会折转西行到月山底,然后流经杨村郑家再折转东流下童村前。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古遂安县城很有可能就在仙居村前的沙洲之上。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武强溪的这一段曾经改道也不是没有可能。走访仙居村的老人,他们都能回忆起先辈们曾经说过“前洲城里”的事。村民在武强溪中时常能够捡到城砖、古磨、石臼等残件,兴许就是古遂安县城的残留。
然而,猜想只能算是假设,结论自然需要考古来证实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贺齐击山越后置新定县于兹,到唐朝武德四年(621)迁县城至五狮山下,遂安县城在此延续了413年,这一段灿烂的历史对于杨村徐家以及周边的村庄来说甚为重要,因为他们的祖先毕竟曾在城郊生活,所衍生出的文化并非轻描淡写,而是浓墨重笔。
第三次去杨村徐家,却是为了编写《淳安村落》的需要,到所属自然村进行了详细地采访,对杨村徐氏、郑氏、李氏、汪氏四个家族的文化来了一次大起底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事实上,徐家在宋代以前乃杨氏聚居之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据《龙峰徐氏宗谱》记载,先祖徐胜一乃宋广南参军,兼录尚书事,赠金紫光禄大夫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宋末元初,因室毁于兵,由遂安高门迁至杨村。此时杨氏已式微,为了不忘杨氏创村拓土之功,起名为“杨村徐家”。
可见杨村徐氏崇尚仁义之风,受人之土,不忘其源,所谓“喝水不忘掘井人,老死青山不改名”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时至今日,徐家仍以“杨村”作冠,以“徐家”作缀,以至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杨村郑家位于乘风源出水口北侧,先祖郑氏于康熙四十年迁入兹土,因紧邻杨村,故名“杨村郑家”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估计其感恩之举与徐氏相同。
月山底,乃汪氏聚居地,先祖梅二公于丫山尖脚迁居此地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因村后乃岳山,故称“月山底”。
湖田里,乃李氏聚居地,清乾隆四十年,始祖彦明公自中洲迁居于此,因村前皆湖田,故名湖田里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四大家族虽属一个行政村,可是分别居于四个自然村落莆田烧纸牌位祭拜。生活上“各自为政”,行动上却“步调一致”,并非“貌合神离”。
杨村徐家原有“一堂五厅”,乃徐氏族人的宗庙性建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其中“仁本堂”乃合族宗祠。慕俊堂、光正堂、怀德堂、善庆堂、慕善堂乃支派家厅。因年久失修,仁本、慕俊、怀德、善庆、慕善五堂均以毁圮。仅存的光正堂位于徐家村中心,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乃云凤公次子天政公所立堂名,取“光明正大”之意。
光正堂虽属家厅,可规模格局却不小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五开间门厅气势恢宏,三进两天井宽敞而深邃。前进为门厅,中进为礼堂,后进为享堂。享堂设寝楼,下层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上层为藏谱阁。整座建筑,端正大气,白墙黑瓦,徽味十足。厅前立有旗杆石一对,旗杆高耸,旌旗飘扬,神武壮观。
杨村徐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四株古樟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其中两株树龄高达千年,树干胸径粗大,六人牵手才能合抱,树冠巨大,隐天蔽日。千百年来,这些古樟树,郁郁青青,洋溢着勃勃生机。因此,杨村徐家被誉为“古树之村”。
关于这四株古樟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传清朝末年,徽州发生瘟疫,乡民死于瘟疫者十之有七。杨村徐家四株古樟化作行医郎中,远赴徽州救治百姓,治愈不受分文。乡民问及神医何方人士,答曰杨村徐家樟氏。之后徽州人前来送礼谢恩,在杨村徐家却找不到樟氏郎中。他们来到樟树下休息打盹,梦中得见郎中身形,告知乃“姓樟,跨马樟”。徽州人醒悟,才知救人郎中乃樟树所化。于是跪而拜之,认为神灵。从此四株大樟树就成了神树,村民逢年过节,必具香烛供品虔诚祭拜。
如今,杨村徐家在四株古樟附近的溪面上建造了仿古廊桥,风景大为改观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小桥,流水,民居,古树,相互掩映,构成一幅唯美的江南乡村水墨画,引来无数游客在此逗留,享受几近静止的美好时光。
事实上,杨村徐家的故事和谜远远不止这些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因为我是一个匆匆过客,根本无法深入杨村徐家的文化内核。我愿意相信,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杨村徐家人,喝着家乡的水,刨过家乡的土,才会深刻体会杨村徐家的烟火味道,才会破解一个又一个为人不知的历史之谜。
清江如带锦澜长,疑是泓流丹穴乡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曲曲潆纾展地轴,滩滩滉漾涣天章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吴波剪取迟刀快,睢水文回练盘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诗话由来称彩凤,衔梭鼓臂三千强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一首《凤水濯锦》古诗,道出了杨村徐家的锦绣风光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可愿在有生之年,再去几次杨村徐家,探一探她强劲有力的文化心跳,摸一摸她律动有序的历史脉搏。
龙峰北麓,杨村徐家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山水无尽,你我有约!
杨村徐家藏着很多谜,因此吸引我去了好多次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第一次是去寻找所谓的“状元坟”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在杨村徐家一个郑姓老者的引导下,我们跨过乘风源溪的汀步,穿过杂竹掩映的羊肠小路,来到龙耳山北麓的一个山坳里,在一个沼泽泥塘之后的山垅脚,看到一座立有青石碑的古墓。墓碑上原有文字,由于历年长久,经风化侵蚀,字迹已漫漶不清。不过在残存的碑文中,还可以辨识出此墓葬乃詹氏先茔。至于墓主是谁,葬于何时,由于碑文残缺太多,已无从得知。
站在拜台之上,环顾四周,顿觉此墓选地非同凡响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墓穴背依龙耳山,双峰如翅,宛若状元帽,里人称之为状元峰。龙脉自南而北逶迤下行,行至中途,突起一峰,端庄而壮硕,堪称少祖雄浑,玄武逼真。结穴处形似螃蟹,左右二垄如蟹钳,环抱内勾如给食,青龙白虎,对称护卫,藏风纳气,宛如罗城。墓前沼泽泥塘古时应该是水塘,年久淤塞而已,估摸为风水“虾盆”配置。对面案山为“鱼形”,递增后山乃陵山所在,酷似朱雀来仪。朝山下一马平川,阡陌田畴延袤,门堂极其开阔。有水自西来,过墓前东汇入武强,坤水震流,天造地设,并非人为。这样的风水格局实属少见,具有“两山合一气,二水同一场”的优等配置。
在杨村徐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所谓龙耳山脚下的状元坟,并非葬着状元本人,而是状元的祖父之墓。民间又有“荫庇隔代应”的说法。也就是说,爷爷坟墓的好风水,会在孙子辈得到应验。詹骙得中状元,莫非真的与此墓葬有关?
查《詹氏宗谱》行实,詹骙的祖父詹攸之,字景仁,行三七,官至从事郎,宁国府推官,配余氏,生二子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公、氏卒葬遂安县十七都灵岩山路小坞。
很显然,这处墓葬并非詹骙的祖父之墓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然而,詹骙的曾高祖詹询,卒葬遂安县龙津乡十二都徐六山头黄龙笑天形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詹骙的高祖詹安,卒葬严州遂安县十二都龙津乡永昌里揽管岭下浪苑牛皮形在龙翔寺前,又曰:洪船出海形。
杨村徐家古时虽属十三都二图,而墓葬位置在杨村郑家附近,古时正属于十二都一图莆田烧纸牌位祭拜。詹安墓位于龙翔寺前,在武强溪东岸,显然不对。而詹询墓在徐六山头黄龙笑天形,位置基本吻合,兴许与此墓有些关联。如果这个推测得到证实,那么詹询与詹骙之间已间隔五代。真是“相土何其诚,应验何其远!”
在崇尚科学的今天,这种推论自然没有结论,只能充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既无定论,暂时属谜。
第二次去杨村徐家,实际上是去了月山底自然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当时中洲镇对东晋兵部尚书洪绍隐居地木连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得出了月山底就是当年木连村遗址的初步结论,并在遗址处建成了标志性的遗址公园。
这一重要的发现,对于我这个人文历史的狂热追寻者来说,自然有“不得不去,需要得去”的理由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当然,此行的目的并非仅仅着眼于木连村,而是“木连溪北”的古遂安县城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走进月山底,村头风塍后的浅坞口,梯级的几个坪台,确实貌似古村落遗址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具体的位置也基本上与《康塘洪氏宗谱》中所载的墓图相合。遗址上残砖断瓦偶有所见,至于是不是东晋的遗物,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测定,亦不得而知。
不过,在月山底至湖田两个自然村之间,发现了长达数十米的大卵石砌筑的堤岸,疑似古代防洪堤,这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也许,古时的武强溪在这一段并非现在这样笔直南流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中洲来水经琅琯岭的阻挡,自然会折转西行到月山底,然后流经杨村郑家再折转东流下童村前。如果这个推测成立的话,古遂安县城很有可能就在仙居村前的沙洲之上。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武强溪的这一段曾经改道也不是没有可能。走访仙居村的老人,他们都能回忆起先辈们曾经说过“前洲城里”的事。村民在武强溪中时常能够捡到城砖、古磨、石臼等残件,兴许就是古遂安县城的残留。
然而,猜想只能算是假设,结论自然需要考古来证实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贺齐击山越后置新定县于兹,到唐朝武德四年(621)迁县城至五狮山下,遂安县城在此延续了413年,这一段灿烂的历史对于杨村徐家以及周边的村庄来说甚为重要,因为他们的祖先毕竟曾在城郊生活,所衍生出的文化并非轻描淡写,而是浓墨重笔。
第三次去杨村徐家,却是为了编写《淳安村落》的需要,到所属自然村进行了详细地采访,对杨村徐氏、郑氏、李氏、汪氏四个家族的文化来了一次大起底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事实上,徐家在宋代以前乃杨氏聚居之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据《龙峰徐氏宗谱》记载,先祖徐胜一乃宋广南参军,兼录尚书事,赠金紫光禄大夫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宋末元初,因室毁于兵,由遂安高门迁至杨村。此时杨氏已式微,为了不忘杨氏创村拓土之功,起名为“杨村徐家”。
可见杨村徐氏崇尚仁义之风,受人之土,不忘其源,所谓“喝水不忘掘井人,老死青山不改名”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时至今日,徐家仍以“杨村”作冠,以“徐家”作缀,以致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杨村郑家位于乘风源出水口北侧,先祖郑氏于康熙四十年迁入兹土,因紧邻杨村,故名“杨村郑家”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估计其感恩之举与徐氏相同。
月山底,乃汪氏聚居地,先祖梅二公于丫山尖脚迁居此地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因村后乃岳山,故称“月山底”。
湖田里,乃李氏聚居地,清乾隆四十年,始祖彦明公自中洲迁居于此,因村前皆湖田,故名湖田里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四大家族虽属一个行政村,可是分别居于四个自然村落莆田烧纸牌位祭拜。生活上“各自为政”,行动上却“步调一致”,并非“貌合神离”。
杨村徐家原有“一堂五厅”,乃徐氏族人的宗庙性建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其中“仁本堂”乃合族宗祠。慕俊堂、光正堂、怀德堂、善庆堂、慕善堂乃支派家厅。因年久失修,仁本、慕俊、怀德、善庆、慕善五堂均以毁圮。仅存的光正堂位于徐家村中心,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乃云凤公次子天政公所立堂名,取“光明正大”之意。
光正堂虽属家厅,可规模格局却不小莆田烧纸牌位祭拜。五开间门厅气势恢宏,三进两天井宽敞而深邃。前进为门厅,中进为礼堂,后进为享堂。享堂设寝楼,下层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上层为藏谱阁。整座建筑,端正大气,白墙黑瓦,徽味十足。厅前立有旗杆石一对,旗杆高耸,旌旗飘扬,神武壮观。
杨村徐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四株古樟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其中两株树龄高达千年,树干胸径粗大,六人牵手才能合抱,树冠巨大,隐天蔽日。千百年来,这些古樟树,郁郁青青,洋溢着勃勃生机。因此,杨村徐家被誉为“古树之村”。
关于这四株古樟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莆田烧纸牌位祭拜。据传清朝末年,徽州发生瘟疫,乡民死于瘟疫者十之有七。杨村徐家四株古樟化作行医郎中,远赴徽州救治百姓,治愈不受分文。乡民问及神医何方人士,答曰杨村徐家樟氏。之后徽州人前来送礼谢恩,在杨村徐家却找不到樟氏郎中。他们来到樟树下休息打盹,梦中得见郎中身形,告知乃“姓樟,跨马樟”。徽州人醒悟,才知救人郎中乃樟树所化。于是跪而拜之,认为神灵。从此四株大樟树就成了神树,村民逢年过节,必具香烛供品虔诚祭拜。
如今,杨村徐家在四株古樟附近的溪面上建造了仿古廊桥,风景大为改观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小桥,流水,民居,古树,相互掩映,构成一幅唯美的江南乡村水墨画,引来无数游客在此逗留,享受几近静止的美好时光。
事实上,杨村徐家的故事和谜远远不止这些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因为我是一个匆匆过客,根本无法深入杨村徐家的文化内核。我愿意相信,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杨村徐家人,喝着家乡的水,刨过家乡的土,才会深刻体会杨村徐家的烟火味道,才会破解一个又一个为人不知的历史之谜。
清江如带锦澜长,疑是泓流丹穴乡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曲曲潆纾展地轴,滩滩滉漾涣天章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吴波剪取迟刀快,睢水文回练盘遑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诗话由来称彩凤,衔梭鼓臂三千强莆田烧纸牌位祭拜。
一首《凤水濯锦》古诗,道出了杨村徐家的锦绣风光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可愿在有生之年,再去几次杨村徐家,探一探她强劲有力的文化心跳,摸一摸她律动有序的历史脉搏。
龙峰北麓,杨村徐家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山水无尽,你我有约!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莆田烧纸牌位祭拜,彰显淳安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