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别样叠罗汉在黄山歙县三阳乡,皖浙交界清凉峰下的叶村安徽烧纸牌位祭拜。村叫“叶村”,却无叶姓,姓洪占80%以上。原来开村是叶家,到959年(后周显德六年)严州教谕洪鋐在此定居,洪氏一族繁衍盖过叶姓可不改村名,自称“叶下红(洪)”。此地有上海人熟悉的洪姓人——《沙家浜》阿庆嫂扮演者洪雪飞。
叶村以安徽省级“非遗”叠罗汉出名,迄今已500多年;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安徽烧纸牌位祭拜。那一年,我们电视台一行人特意正月十四从上海赶来拍摄,才得知今年非闰年,元宵不叠罗汉。四年叠一回,村支书说受制成本,办一回要两三万,用于吃饭、服装、鞭炮等。资金大部由村人捐款,少量靠政府。此外,外村人来看要请客,每家满桌,有的甚至两三桌。而村里老人们却认为,只有闰年叠罗汉才能驱邪消灾。
闰年叠罗汉,一观众广,在外的均回村安徽烧纸牌位祭拜。二时间长,从正月初六到十八共13天。三内容多,叠罗汉分两段进行,上半段演戏和下半段叠罗汉。同时,伴随元宵灯会。白日,耍龙灯、五兽灯、观音台座等游全村,家家放炮迎福。夜晚燃烛游灯,最后汇聚古戏台,上演叠罗汉。十六日,白天继续游村,晚上叠罗汉。
为让我们完成拍片,村里特演一场安徽烧纸牌位祭拜。演出不在闰年的古戏台,而在洪氏宗祠叙伦堂。舞台是祠堂大堂,庭院是观众席。“叶村叠罗汉”原66套,经其市级传承人洪声齐重编创新已达70套。这次只演15套,而闰年要演50多。参演名单年初一揭晓,收到“罗汉帖”是幸运儿。在村人眼里,他们身强力壮,敏捷灵活。
元宵上午10点,叠罗汉启于请“解元古寺罗汉老郎尊神之位”安徽烧纸牌位祭拜。闰年请牌位则更早,在正月初六傍晚。村外解元寺与叠罗汉起源有关:村人避难于寺,强盗火攻;中过解元的惠安和尚等叠人梯助村人翻墙脱险,自己遇难;村人以叠罗汉纪念。起源还有其他版本,可都离不开罗汉叠人梯及纪念和避祸纳福主题。
请牌位的有村支书、叠罗汉的罗汉班首领罗汉头等人,捧牌位的是叠牌坊站最顶端、因化金脸妆叫“金顶”的小罗汉安徽烧纸牌位祭拜。焚香化纸,队伍伴随鞭炮锣鼓回村,村人出门迎接。牌位安放排练处,至叠罗汉结束再归寺。
在闰年,请来牌位的当晚“练谱”安徽烧纸牌位祭拜。平时不排练,彩排从正月初六开始,最多九天。节目难度高、动作险、力量大,却只排这么短时间。连专门研究的黄山学院教授吴灵萍也说不可思议:“有时只训练一天,就上台表演了。”
“不是叶村人,完成不了这动作安徽烧纸牌位祭拜。”洪允文对此颇为自豪。他笑道,“我们以前都是烧石灰的,都是吃力活嘛。”
下午2点,我们到洪公祠堂拍彩排安徽烧纸牌位祭拜。人未换装,系着红或黄腰带。导演洪灶生大声训斥:“脚步移动不对。应该一小步一小步横着走,不能大步迈出去。这样,上面的人要掉下来的。”
傍晚5点半安徽烧纸牌位祭拜。罗汉们开始化妆,叫“开脸”。罗汉们的脸谱不同,有如写意是红、白、黑大块,有同工笔是墨绿、粉红、金色线条细腻。有两人脸谱只画半边,一问是演“六柱牌坊”的“吊边罗汉”。因表演19人比传统十八罗汉多一人,于是,两半边脸相合俩人算一个,19变18;村人有智慧。还有个不画脸只写个“佛”字的,原是“二架”(第二层)有力气腰膀好的主角。
脸谱成一种识别,按叠罗汉从下往上是“下架”“二架”“三架”“尖顶”安徽烧纸牌位祭拜。“下架”脸谱是红白黑三色为主大色块,显现基础的厚重。越往上叠,脸谱花纹色彩越丰富,画法更复杂;称“碎脸”。最上层的小罗汉金脸,眉间再点一点红。
冬日的天暗得早,祠堂的红灯笼亮了安徽烧纸牌位祭拜。后台堆叠着罗汉们换下的棉袄,气温已是零度;穿单衣衫裤的罗汉们一一祭拜老郎神牌位。祠堂外,传来爆竹巨响,一束束烟花窜上夜空,绽放漫天绚丽。祠堂内,鼓乐声响了起来,叠罗汉开始了。
开场“拜观音”安徽烧纸牌位祭拜。四组罗汉,俩人一组叠;上罗汉双腿反扣“下架”,上身前倾,双手合十拜观音。接着,“水帘洞”“仙人桥”“戏牛虻”……精彩叠罗汉接踵而来。
台下,锣鼓震耳欲聋安徽烧纸牌位祭拜。它不仅是伴奏,更是表演的指挥,罗汉们按锣鼓节奏迈步子做动作。在作后台的祠堂后花园,钉在墙板上的硬板纸,写着今晚15套节目。我发现有5个名里有“牌坊”,占了三分之一;从第3个“一柱牌坊”到第14个“六柱牌坊”。在66套中,表现牌坊更多,有:小一柱、大一柱、二柱、三柱、小四柱、大四柱、五柱、六柱、七仙山、八柱等。
20点10分,最精彩的“六柱牌坊”登场安徽烧纸牌位祭拜。先上12个罗汉分两组,6人当“牌坊”柱,另6人骑脖。接着,4大罗汉和3小罗汉上场。两位“下架”扛起上两层人;2个小罗汉爬上第三层;另一个小罗汉攀上足有3米高的“牌坊”顶,站起来合掌祝福。此时,两个吊边罗汉腾空分挂“牌坊”两侧。一二层罗汉手背后相连成链,由19个罗汉叠出的“六柱牌坊”在舞台徐徐转了起来。
自“一柱”到“六柱”,牌坊是贯穿“叶村叠罗汉”的主线安徽烧纸牌位祭拜。歙县是中国牌坊最多的地方,现存73座石、木、砖制牌坊。其中,“恩荣”为功名坊,“圣旨”为节孝坊。可查的最早牌坊为北宋神宗时的蓝田叶椿“文耀”功名坊,现已不存。今存闻名遐迩的,有我去过的棠樾明清牌坊群。歙县是“程朱理学”创始人祖籍地,滋生出叠罗汉以人体叠牌坊造型来表现认同和无字传扬。
牌坊是个载体,罗汉叠出的牌坊是载体的载体;与牌坊相比是个移动的活载体安徽烧纸牌位祭拜。理念寄予载体,似毛之附皮;如此来扩大传播,增加有效到达,以至影响长远。
整套叶村叠罗汉,以“龙驹马”收尾安徽烧纸牌位祭拜。观众散去,祠堂里一字排开大桌四张,摆上鸭肉、爆虾和腊肠,犒劳辛苦表演、为全村人祈福的罗汉们。
天上一轮明月,地上白亮似银安徽烧纸牌位祭拜。祠堂静了下来,听得见村外昌源河的奔腾声响,流水裹着月色,汇入前头的新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