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扫墓祭祀在民间看得如此重要,那么关于它的一些传统礼仪和注意事项肯定就会有的清明节祭祀扫墓。俗语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女婿莫上坟,上坟辱先人”、“清明上坟四禁忌,子女触犯散财气”、“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等,这些都是在古时候古人针对祭祀讲究下的产物。也跟那时候的思想有关,慢慢地形成了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字面的意思是说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给已经故去的亲人上坟,隐喻会对娘家不好。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1.历史背景清明节祭祀扫墓。古时候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下,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上坟的。人们常说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对于娘家人来讲嫁出去的女儿只能当亲人对待而不能当家人对待了,在他们看来嫁出去的女儿,属于外人了。是不写入家族族谱的,可是嫁出去的女儿是可以写入夫家族谱,在女性的姓氏前面加上丈夫的姓。比如女的姓刘,夫家姓王,古时候称这样的女人为王刘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以宗法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国家体系,在加上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对女性束缚让女性基本上沦为男性的附庸了。因此像这种上坟祭祀祖先的事情和女性就没什么关系了,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她们连进入夫家的家族祠堂都是不允许的,就更不可能回娘家上坟了。
可是有一种情况例外,这种上坟祭祀区别于清明时期的上坟祭祀,也是民间习俗叫“上新坟”,按民间习俗,祭扫未满三年的新坟要在春社日之前进行清明节祭祀扫墓。也就是民间说的“新坟不过社”。给去世不到三年的人祭扫,一般不叫扫墓,叫挂社。这种上坟是有规定年限和时间的,女儿女婿都要参与,这个时间就是三年内,每年的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大概在春分的前后。可是三年后就不可以了,三年后嫁出去的女儿任何时候都不能回去扫墓祭祀了。
2.含有隐喻不好,我们知道祭祀祖先除了缅怀之意还有祈求祖先庇护,希望能在祖先的庇护下让自己的家庭兴旺,财运亨通清明节祭祀扫墓。如果嫁出去的女儿也回来扫墓祭祀,势必会把这些运势分离出去,这样当然不好了。因此家族里的兄弟们会全力阻拦。当然了这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只是受到了民间的观念影响而已,一个家庭是否和睦,是否能聚集财富,完全是靠家里人经营的,和其他事情没关。
3.世俗观念,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家上坟,在世俗观念面前,如果家族里没有兄弟,嫁出去的女儿回来上坟祭祀也还说得过去,毕竟娘家没后,“段门”了清明节祭祀扫墓。有人记挂,有人打扫得还算不错。可是如果娘家有兄弟,嫁出去的女儿还回来扫墓祭祀,在世俗人的眼里人们认为这样的兄弟连自家的祖坟都不去打扫实属是不孝。是会被人在背后说坏话的。也会被人们用来做反面教材来教育下一代。
让然这些也都不是绝对的,每个地域有每个地域的习俗,我国那么大,习俗肯定很多,这里说得只是普遍现象,有地方可能还要求来的人越多越好,只要有点沾亲带故的都可以来,隐喻着家族兴旺的说法清明节祭祀扫墓。不过对于现在的人来讲男女都一样,有些东西正在慢慢地淡化。你们觉得呢?是不是有道理?